三代人 上学之路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幸福指数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家三代人上学之路的变迁,就见证了中华民族崛起的轨迹。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比文盲爷爷幸运,父亲走进了学校。爷爷自幼父母双亡,他打零工、砍柴、放牛,硬是从荒草地上踩出了一条路。父亲沿着这条路去上小学。1961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要到县城去上学。从村里到学校有30多里路,全是蜿蜒狭窄的小路,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上学回家全靠两条腿。每个周末,年仅12岁的父亲背着从家里带的米和菜,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底。夏日涨水,一条小河横亘在路上,父亲只得双手托着粮食,踩水过沟,再赶几里路去上学。雨天,父亲吃力地撑着笨重的油布伞,赤脚艰难前行,稀泥从脚趾缝间挤出来,泥浆溅得他一身脏污。最苦的是冬天,雨水淋湿了衣服,父亲流着泪打着寒颤,到学校后只能跑到食堂去把衣服烤干。
1982年,我考上了中学,学校离家有5里路,政府出钱给乡村修了宽敞的马路,不过没通公交车。父亲不愿我像他上学一样受累,就省吃俭用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每天骑着自行车上学回家,一会儿钻进树林,一会儿爬上高坡,一会儿又俯冲下来。风呼呼地从耳边跑过,豪侠之气穿胸而过,别提多么舒适惬意了。只是下雨天很不方便,穿着雨披骑行,经常裤管被淋湿了,人冻得发抖。而且雨水长时间冲刷路面,冲走了路上的泥沙,石头露出来,坑坑洼洼的,自行车在路面上不住地弹跳,人在自行车上不住地颠簸,特别难受。有一次,我把书包夹在后座,不知什么时候掉下去了,害得我到学校后,只好把同学的课本借来抄。
2013年,我侄子上初中时,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连接起乡村和城市。村里通了公交车,学校也有校车接送,他每天坐车上学放学,十分方便。后来,我们家买了小汽车,我们工作不忙的时候,就开着汽车接送儿子上下学。冷了、热了,车里都会开空调。坐在车里,看阳光轻吻碧绿的行道树,听雨水在车顶弹奏激越的乐章,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2019年,一根根粗大的柱子耸立在家乡碧绿的原野上,经过路桥工人夜以继日的劳动,高速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已经去芜湖上大学的儿子,有时乘坐网约车,有时搭乘公共汽车,走高速只需四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芜湖市,再转乘地铁去学校,交通十分方便,因此儿子每个月都要回家来打牙祭。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阡陌小路到村级公路,再到高速、地铁,我们一家三代的上学之路,变得越来越畅通无阻。这巨大的变化,不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还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我们踏着这样的金光大道,通往心中的“诗和远方”,走向美好的未来。安徽省蒙城县供电公司(王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