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帽说起
不忘记过去,常回头看一看走过的历程,生活奋斗的足迹,才能在比较中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满怀信心走向新时代,迎接美好的明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街上流行截黄军帽,哪个戴上一顶黄军帽,实在让人羡慕得很,大家都要小心翼冀地拿在手中仔细观赏,放在自已的头上戴一下。小朋友们在一起,总会让戴黄军帽的走在前面,簇拥着,以示“我们这里也有戴军帽的”。
我和三哥兴昌那时做梦都想着拥有属于自已的黄军帽。记得1975年的春节,我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父母好不容易为我们俩弟兄买了两顶崭新的黄军帽,我俩高兴了很久很久。戴着它和同学、伙伴在一起,走在街上神气多了。稍有一点灰尘弄在帽上,不等你发觉,同伴就会说:“你的帽上有灰,赶快拍一下!”,于是取下来赶紧拍弄后,又端庄地戴上,还用双手把帽顶理一理,把帽檐轻轻地折成弧形。就在这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我、三哥和四五个小伙伴一同到县城大操场去看露天电影《车轮滚滚》,在人群拥挤中,我的黄军帽被挤丢了。为此事,我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和伙伴们每去看电影时,为了“护帽”,要么不戴帽去看电影,要么在拥挤时就提前拿在手里紧握着。许多年后,一提到看电影,我便又想起当年帽被挤丢的往事……
一顶普通的黄军帽在现在看来,简直成了不值一说的“老古董”,但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布料定量供应,物资市场供应极度稀缺,服装穿戴单一化、一统化的年代,能有一顶黄军帽的确算是够时尚、够满足的了。
七十年来,人们在穿衣打扮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着装风格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人们穿衣打扮追求个性与自我,穿着告别“单一色”。
当然,变化岂止穿着上。解放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毛草屋曾是人们居住的“主力军”。解放后,人民的居住条件、人居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瓦房、平房、楼房。而今,在广大城乡充满现代气息、设计美观、建筑别具的一幢幢平房、楼房,一座座商品房、住宅楼拨地而取,比比皆是。这七十年,人民居住状况、人居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城镇居民粮食和其它副食品定量配给、凭票购买制,粮票、油票、布票、肉票……历经过那时期的人们对“票”的重要性,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城镇购物排“长龙”的场面随处可见,为了能购到一斤肉、一斤糖、一斤米……人们不得不“天不见亮”就赶去排队,这样的情景,对于亲历过的人来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三农”富民政策不断完善、配套,粮食生产逐年丰收,“种养加”各业并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城乡市场经贸繁荣,物产丰富,市场上各种产品、商品琳琅满目,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餐已从“吃饱型”向“营养型”发展,讲究科学饮食。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百姓餐桌不断变化、丰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增长,人们通常说的“三大件”也升级换代。从6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提升到8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到九十年代的新三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直到进入21世纪,房子、车子、投资……中国的财富梦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变。
建国七十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也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程控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早已落户城镇、乡村。智能手机、QQ、微信等成了人们的社交工具。
建国前,由于交通、路况的制约,人们出行很不方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加快,而今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遍布城乡,交通工具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客车”发展到了现在的豪化大巴、中巴客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在城镇随处可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若到外省,在兴义就能坐飞机、乘火车,实在太快捷了。
建国七十年,发生了质的飞跃。因为亲历,无不感慨。不忘记过去,常回头看一看走过的历程,生活奋斗的足迹,才能在比较中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满怀信心走向新时代,迎接美好的明天。(王建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