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看袓国七十年
如今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随时随地的都会看到,人人手里都捧着一部手机,或视频、或语音、或游戏、或发送信息,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回想这几十年的变迁,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我第一次接触电话,是1971年我六岁的时候,一天上午,和几个小朋友在玩耍,有个小朋友突患急性肠炎,又吐又拉,几小时后人已出现虚脱现象。傍晚病情转重,几个小朋友随着大人一起,跑到公社大院给县医院打电话,联系救护车接人。那时全公社只有一部电话,装在公社值班室,公社大院是一部手摇式黑色电话,公社书记先摇动电话机手柄,然后拿起话筒,经过总机接通了县医院的电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朋友在外地服兵役,临近退伍返乡,我朋友想告知家里分配去向,请假到邮局给家里打电话。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话,需要别人家转告,记得那天我到邮局挂号后,整整等了四个多小时,也未和家人通上电话。
参加工作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谁家装有电话是职务和身份的象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家也装上了电话。当时,全家都非常高兴,一是方便了工作,二是逢年过节给亲戚朋友拜年,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打个电话就拜年了。
1993年,有了无线寻呼台。那时,谁拥有一部BB机,是时尚的象征。“嘀、嘀、嘀”,BB机一响,人们就会向佩戴BB机的人投去羡慕的目光。我羡慕我哥、我弟使用的数字机,都是协和牌中文机,美国产的摩托罗拉双排汉字机,我没有BB机,但有时也借他们的使用。但无线寻呼BB机只是通信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随着通信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BB机很快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来我哥、弟开始使用手机,有几次我也借他们的使用,那时的手机被称为“大哥大”,像砖头块子一样大,因为一部手机的价格要一万多元,朋友们聚会在一起吃饭,谁把“大哥大”往餐桌上一放,大家总是从心里感到羡慕。
1999年,我也拥有了第一部手机,不在家时,随时给家里报个平安,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后来,随着手机性能的不断更新换代,我又用上了智能手机,不仅通话方便,而且还能录音、录像和拍照,为了充实生活,学会了发电子邮件、玩QQ;外出旅游,拍下美好的瞬间,与家人和朋友们分享。也学会了使用QQ发红包、使用微信付账,享受购物不用带现金,扫扫二维码就能支付的便利。能享受这样的方便和实惠,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形容共产主义社会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些是那个时代,人们追求的崇高物质条件,如今我们都早已实现了,昔日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近几年,用手机抢红包已悄然成为过年新式活动,这三年,与时俱进抢红包大战每次都在除夕夜准时拉开帷幕,满载祝福的红包穿梭在QQ群、微信群,在“快节奏、高效率、追发展”的今天,这种抢红包的娱乐方式无形中增进了同事们之间的感情,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喜庆画面在手机端也欢快地呈现着!
正是建国七十的春风,为大家带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蒙城县供电公司(侯宏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