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账本里的故事
今年84岁的父亲身体还算硬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也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就是年轻时养成记账的老习惯,还一直保持着。没事儿的时候他总是翻看那个宝贝账本。这个账本可是有很多年头了。内页是过去的那种刀裁纸。上下两面是老式的纸壳夹板,用两根黑色的账绳穿系在一起。纸张早已泛黄,夹板的表面则更见斑驳。虽然这账本平时总是被父亲锁在柜里,但家里人对它并不陌生。
因为父亲经常在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有亲朋聚会的时候拿出来展示,并对重点内容进行一番讲解。尽管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略带责怪的口吻对父亲说,你这点儿老账都说多少遍了,咋还磨叽。父亲总是笑一笑,停一停,但还是接着讲下去——
“1974年3月21日:欠公社医院李桂珍钱:9毛”。
这笔账记录的时间很早,确实是一笔陈年老账,数额也很小,但每次都是父亲讲述的重点。因为账目的背后,是一件令人伤痛的往事。
父亲说,那年大哥才4岁,患了病,家里只有3毛钱。抱着大哥去医院,大夫看了病,开了药,结果钱不够,急得父亲团团转。护士李桂珍,本村人,是个热心肠。了解情况后,主动借给父亲9毛钱,帮助渡过了难关。
“1983年10月14日:下洼子棉花站卖棉花总收入:860.70元”。
这时,父亲笑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他说1983年开始土地承包。咱家承包了9亩地,6亩地种了棉花。棉花是所有庄稼中最费工费力的,但收益也最高,所以下决心多种棉花。这笔钱是历史上全家最高的一次收入。
“1990年卖苞米收入:3786元。年总收入:15949元”。
代销店,是父母对我们家开的粮油商店的专属称谓。父母吃苦耐劳是全村出了名的,父亲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如果再受穷,那就全怨自己懒。在没耽误种地的前提下,父母搞起了商业经营,收入自然大幅上涨。父亲平时经常幽默地说,你们哥几个娶上媳妇,先别谢媒人,得先谢谢咱们家的那个门市。
父亲在众人面前展示和讲述他的老账本,虽然每次内容不同,详列不一,但上述3笔重要内容是不会漏掉的。而近期,他记的一笔“新账”,不但每次言必提及,而且成为了重中之重,讲起来眉飞色舞:
“2018年9月25日:楼房装修共计花销:58410元”。
说真的,我非常理解父亲对这笔“新账”为什么如此饶有兴趣。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家的老房子列入整体改造规划,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宽敞漂亮的楼房。父亲说,他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楼房。
2019年春节,我们在楼房过新年。父亲早早把一副对联贴在了大门上:大家小家家家乐;父辈子辈辈辈兴。横批:国富民强。客厅东墙的正中挂着全家福,照片中的父亲,笑得是那么灿烂。客厅正中摆着一张大圆桌。全家总计23口人围坐在一起,欢欢喜喜吃着饺子。此时,母亲开始给孙子孙女们发压岁钱。父亲又来了精神头,又拿出了他的老账本……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王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