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呜呜呜”……“哇哇哇”……热闹的电影广场突然传来小女孩哭声,声音嘹亮得就像冲破夜空的号声,吓住了所有看电影的人。开始,大家以为是小女孩不听话,被父母责骂的缘故,都没有在意;谁知哭声一直持续进行,不但没有停止,反有愈来愈大之势,引得大家看电影的兴致受到很大干扰,不得不循着哭声围拢过去一探究竟。黑暗中,一位女同志抱着一个哭泣的小女孩,看样子就是三四岁的样子。
“同志,怎么回事?你女儿咋哭得这么伤心?”
“同志,不要打你姑娘嘛!她这么小,又这么可爱。”
女同志尴尬地向众人解释:实在不好意思,我女儿看电影看哭的。电影里的小姑娘,妈妈被捕哭得伤心,她也跟着伤心,哄都哄不住……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恍然大悟的观众纷纷笑了,摸摸小女孩的脸蛋,掏出手帕帮她擦脸,好言相劝都不能阻止小女孩哭势,眼看电影是看不下去啦,女同志只好抱着小女孩回家了。
这一幕发生快有40多年了,这是我和母亲的故事。
这部老电影叫《女交通员》。是一部描述解放战争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女交通员舍弃一切与反动派抗争,最终与敌方同归于尽的故事。母亲告诉我,《女交通员》相当感人,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女交通员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壮举让这部影片具有不一样的震撼。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掩护地下党人,她把亲生女儿丢弃在山上,让她的哭声吸引敌人,虽然被踢下山的孩子侥幸活了下来,但这种撕心裂肺的场面还是让观众纷纷泪目。“狠心”的母亲折射了无数为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前辈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感人至深。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以女交通员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排除万难完成护送任务,保证革命事业继续前进,当敌人追上她时,她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彰显了“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英雄主义。也许因为影片中的小女孩失去了妈妈,我才哭得这么伤心。哪个小女孩不渴望妈妈的怀抱?可是影片中的小女孩,她妈妈是交通员,随时都有任务,随时要准备为革命牺牲性命。她不可能像别的小女孩一样享受母爱,她是革命人的后代,必须要承受不一般的成长和考验。
长大后,我一直在回味这部电影。比起白色恐怖时期的女交通员和她女儿,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不珍惜当前,不承担责任做新时代征程的中坚力量,怎对得起无数的革命先烈?
我的青少年时代,离不开露天电影的熏陶,那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只要村里里的小黑板上写着今晚要放电影的通知,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可以去电影广场吃好吃的。放电影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既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也能带动小摊小贩们的生意。所以,夜幕还没降临,附近一带做生意的小贩们早把最佳位置认好了,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小孩子们匆匆吃好晚饭,早就三五成群等候在电影广场上,为了心爱的零食,大家把平时积攒的零钱带出来,互相炫耀着比拼实力。比看电影更高兴的,就是吃着好吃的零食,坐在自家的小板凳上看电影,一群群生龙活虎的孩子,就像出笼的小鸟欢呼雀跃。那感觉,特爽!
我记得当年有一次看一部喜剧片。正逢天降大雨,就是这样的天气也没能阻挡大家看电影的兴致。偌大的电影广场大概聚集了上百人,比召开全村大会还热闹。所有人不是打着伞就是穿着雨衣,齐刷刷站在雨水中观看电影。那阵势既让我目瞪口呆又让我特别骄傲,因为有幸看了一场浑然天成的“电影之外的电影”。大屏幕上的电影实在是太精彩了,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我们小孩子个头不高,专捡缝隙站在大人中间凑热闹,那天的笑声甚至盖过雨水声,制造了无与伦比的经典。现在难遇这样的氛围,所以特别怀念。没有看过露天电影的人,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我和我的祖国,露天电影就是成长的一面镜子。
露天电影制造的情感淳朴真挚。那时候,同一片蓝天下的人都是朋友,没有什么规定只能本单位人看。所以,露天电影成了两家单位联谊的主要方式,你家放映这场,我家放映另一场,就像达成默契一样相互促进增进友谊,缔结了很多佳话。后来,我回到当年的“老根据”地缅怀青春,看露天电影的一幕幕总在眼前浮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蔼亲切的笑脸,小贩摊前挤满嘴馋的小孩子,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放映机前围着好奇的人,还有很多年前一个哭得停不下来的小女孩……
不知不觉,即将迎来伟大祖国70华诞的喜庆日子。今天的人民愈发幸福,高科技让电影的视听效果达到空前震撼。我要感谢露天电影。正是时代的馈赠,才让我们度过一段承载一代人欢乐和成长的宝贵时光。那些年,虽然设施简单条件简陋,露天电影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最主要的娱乐方式,这种凝聚人心的集体活动留下许多空前的精彩片段,也培养了一种“露天电影情怀”。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温馨无比。
愿还有机会重温露天电影,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安徽省蒙城县第三人民医院(王化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