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捧一颗初心,献给我的祖国
捧一颗初心,献给我的祖国单旭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在大漠中,座落着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这里有一群石油人,他们带着亲人的嘱托,捧着“为祖国献石油”的一颗初心,把火热的激情倾心注入生产,将生命的蓝图定格在荒原沙漠,让青春的岁月奉献给戈壁瀚海。
雅克拉采气厂的厂址叫705基地,是34年前的“塔北油气联合勘探指挥所(部)”旧址。2018年1月24日,西北油田原油累计产量达到1亿吨,第一吨油和第一方气,就是从这里的功勋井沙参二井喷涌出来的。
2016年,西北油田决定对705基地的部分旧址进行加固、还原和改造,命名为“西北石油局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展现西北油田发展早期艰苦卓绝的历史场景,教育后人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珍惜今天发展成果、展望未来美好前景,为国家能源建设再立新功。
2018年3月,西北油田705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雅克拉采气厂安全监督杨阳被调任到项目组,整理老石油捐赠的地质包、马灯、奖章、贺信、照片等1600余件物品物件。
在一次整理老照片中,一张黑白老照片的出现,让杨阳一下子热泪盈眶。照片上,是13名身着油衣、面容疲惫的年轻人,背面写着“视死如归,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临上阵前合影,以备殉职后告慰家中亲人”,“视死如归”四个字不大,却深深震憾了杨阳的心灵。
杨阳突然发现,上排最右侧的人,不正是自己的父亲杨红山吗?
1978年,西北石油挺进西域。1984年9月22日,沙参二井喜出高产油气流,但强大的油气流与放喷管喷出的油气火焰让现场很快就陷入火海之中,形势万分危急。
26岁的杨红山当时是6008钻井队“青年突击队”队员,他和13名兄弟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冲向火海,仅一周之内就扑灭了26次自燃起火,保住了沙参二井。
这样的惊天壮举,杨阳却不曾听父亲提及过。在他幼年的记忆中,父亲总不在家,难得回家时,身上总是一股洗不掉的油味。
杨阳将老照片翻拍复原,带回家中送给刚刚退休的父亲。接过这份特殊的礼物,60岁的杨红山感觉周身的血液一下子沸腾起来,好象又回到了35年前,他和13名兄弟为抢救沙参二井,参战前合影立下“视死如归”的誓言。
这些回忆,父亲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杨阳知道,那些往事已经融入到几代西北石油人的血脉中,化为他们生活的底色。
倒是“少说多干多学习”的家训,成为了父亲身体力行的一种榜样。即使当年为抢救沙参二井落下腰伤的毛病,但父亲顶天立地的背影,依然是杨阳仰视的标杆。
当年,杨红山在离家705公里的沙参二井殊死奋战。如今,杨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父亲当年奋斗的地方成为一名石油人,正好距离父亲705公里。
“我家三代都是石油人,西北石油精神就是我们的家风。”提起自己的姥爷、父亲和母亲,杨阳镜片后面的眸子中闪现出坚毅的目光。如今,杨阳工作的雅克拉气田是中石化效益最好的区块之一,他追随着姥爷和父亲的足迹,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
从此,杨阳和所有的石油前辈一样,做一名坚守一线的石油人
“我和雅克拉采气厂一起成长,能和父亲一样,在功勋的沙参二井旁工作,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杨阳的话语里,有责任,更有期盼,“我知道最艰难的采油一线,也是最考验人的地方,我和油区的每一个日子都已渗透到血液中,成为生命中最闪亮的故事。”
这样的感人故事,在雅克拉还有很多很多。
石油姐妹们身穿红工衣,坚守在戈壁,花裙压了箱底,依然笑靥如花;石油兄弟们头戴安全帽,奋战在生产现场,手上添了老茧,鬓角多了风霜。他们从清晨走到黄昏,从黑夜走到白天,从青丝走到白发,平凡的付出中蕴含着怎样一种精神的力量。
大漠的风沙,化作“认真”和“责任”两个词,深深刻进他们的骨子里。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西北石油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鲜血的付出,换来了西北油田的发现、发展与壮大,换来了祖国石油工业的繁荣和兴旺。
联系地址:西北油田雅克拉采气厂 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西北石油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鲜血的付出,换来了西北油田的发现、发展与壮大,换来了祖国石油工业的繁荣和兴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