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丫头 发表于 2019-10-9 16:46:55

秋收记忆


    开车进了村,就看到路两边摊的玉米粒,现在正是秋收时节,一台自动脱粒机正牛气哄哄的作业着,收获的忙碌在这里尽收眼底。自从家里的土地流转,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秋收的场景了。
    停车进家门,小妞欢快的跑过来,抱起小妞走进厨房,婆婆正在切菜。“饭一会就好,下午收玉米,这小妞看见收玉米机高兴地不得了!”婆婆一边切菜,一边汇报小妞的故事。
   “玉米这么快就收完了?”
   “嗯,现在收玉米都是机器,玉米收完,玉米杆也打完了,快得很。”
    听完婆婆的话,我的思绪有些飘飞。记忆中,秋收总是很忙碌,收玉米,割黄豆,拔花生、晒芝麻......活儿排得满档档。当时没有自动化的机器,农忙基本靠是人力。那时候,还有秋收假期,因为老师也得回家忙活啊,总共有十来天吧。
    我家人多,地也多,田里的玉米、坡上的花生,都要靠人力。所以尽管我们姐弟四个都还是小不点,却依然倔强着想当好父母的小帮手。其实,我最不待见的就是秋收,大热天窝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掰棒子,总有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心慌感,且玉米叶很是剌人,稍微不注意脸上、手上就剌出一道道红印。
    而掰玉米绝对是体力活,尽管老妈教了方法,先转一圈再猛力往下压,一个带苞的玉米就会掰下来。可是在母亲那看着干脆利索的手法,到我这就不灵了,或许人小力轻,总得掰扯好一会。碰到执拗的玉米苞时,半天掰不下来,更是心急。所以掰扯一会后,我总会问母亲到哪了。母亲一边手不停,一边安慰我:“快了,很快掰到头了!”
    如今想起,依然能想起迫不及待想看到地头的那份焦急以及最终掰到地头时的轻松与畅快。
其实,掰玉米也是有小乐趣的。每当我们累得不想干的时候,母亲总会像魔法师一样开始施展她的“小魔法”。她会在一排排的玉米杆上扫过,然后用镰刀割下一个玉米杆,挷了叶子递给我们,“这个是玉米甘蔗,和甘蔗一样甜。”我们带着疑惑,也带着期待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玉米杆,像吃甘蔗一样吃起来。然后,很崇拜地看向母亲,虽然没有甘蔗那么甜,但是淡淡的甜味仍让我们兴奋不已。
    秋收的日子,夜晚会和白天一样充实而忙碌。
    白天掰玉米,晚上的重头戏便是划玉米。那时,家里总是把个大饱满的玉米编挂起来晾晒,所以匆匆吃完饭,我们就围成一圈开始划玉米。所谓划玉米就是把玉米穗的苞叶撕开后少留适量,便于编挂。划玉米比掰玉米要容易的多,而且常有亲戚朋友过来搭手,所以不多时,小山一样的玉米堆就会渐渐矮了下去。
    玉米剩下不多的时候,父亲就开始领着我们往平房上运玉米、挂玉米。我们姐弟几个各有分工,有人提着篮子往平房上运玉米,有人在平房顶上捋玉米。运玉米的楼上楼下来回跑,有时候,我们也比赛,看谁运的多,看谁跑的快,不一会我们就出了满身汗。可是比赛的乐趣往往会冲淡干活的劳累,虽然小胳膊小腿都累得酸疼,但我们依然坚持和父亲母亲一起奋战。
    平房的一侧从屋顶吊下几根粗铁丝,铁丝尾部有个木棍坠子,我们把捋好的一组一组(五六个玉米为一组)玉米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就在那粗铁丝上编挂起来。前一搭后一挂,左一撇右一捺,玉米就像花一样蓬起来。父亲先是蹲着,后是站起来,慢慢地够不着了就搬来梯子。就这样,黑夜中,一根根粗铁丝上被玉米装饰得金碧辉煌,把收获的甜蜜满满的荡漾开来。
    秋收假期在忙碌与充实中结束,上课的第一节作文课便是《秋收》。那时候我总爱写“看着每家墙上挂着的金灿灿的玉米,心里为农民伯伯的收获而喜悦,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国家会越来越富强......”如今想起这些句子,顿觉得有些可笑了。可是那个时候,这些美好的祝福在我心里是最纯朴,也是最虔诚的,因为我也是他们中的小小劳动者,体会了劳动的艰辛,也充盈着收获的喜悦。
    谁说渐行渐远渐无书,那些逝去的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身边,带着温情,经过久违的发酵,让人重新砸吧出别样的味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