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9-10-9 20:32:59

闲话寒露

文/福建石油 何银基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气氛中,寒露已不知不觉地悄悄来临。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寒露不是严寒,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气后,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放出微微的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寒露之后再过半个月,气肃而凝,露结成霜,那就是霜降了。

“删繁就简三秋树”。寒露和霜降是晚秋最后的两个节气,秋风一阵紧似一阵,万物萧疏,给人带来无限的愁思。元代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几笔,就勾勒出深秋寂静村野的景象和孤旅人无尽的哀伤。其实,这时节也充盈着人世间的关爱之情。我十八岁离家当兵后,每当秋风瑟瑟的时候,温暖的家书也紧随而来:天冷了,记得加衣保暖。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暖心的呢。

我国地域辽阔,气温的变化并不同步。寒露过后天气变冷只是在我国的北方,主要是黄河流域才有的,而我国南方就不一定了。在福州,一些节气的更替就根本感受不到气温变化的表征,白露、秋风期间的秋老虎依然牛气冲天,白露前后那几天,出现了今年以来最热的天气,以后几天虽有所降低,到了国庆那天,高温又卷土重来,最高温度达35度以上,第二天更逼近40度。这可能不仅是因为福州在地球上所处的纬度,也因为地球本身温度的变化。我相信地球气温在升高的说法,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晚上出去玩,夜风一吹就感觉冷飕飕的,现在秋分已过、寒露将临都还酷热难忍,给人还是三伏天的感觉。

也许是长期住在城市里,对节气的变化感到麻木了。我国古人认为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鸿雁南飞,鸟雀潜形,黄菊盛开,这三大物候在城市里都很难感觉到,特别是鸿雁南飞,再也看不到了。鸿雁迁徙的悲壮征程,激励着意志,浓烈着情怀,丰厚着生命,是秋天不可或缺的符号,曾打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情思。无论是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还是杜甫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是多么荡人心神、触人情怀的呀。夏虫不可语冰,市人不可语雁。而今在这个节气里,遥望南天,耳边只有小学一年级课文里“秋天来了 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大雁往南飞……”的朗读声。

毕竟,寒露过后是霜降,四季轮回的趋势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时光寂静无声,一切都在那里,若静下心来仔细体察点点滴滴的变化,有些景物真的不一样了,积淀着一年来岁月的凝重和沧桑。

农谚说,“霜降到,无老少”。节气是无声的召唤,此时田里的庄稼不论成熟与否,都可以收割了。农村进入“三秋”大忙季节,杂交稻、晚季稻在收割,播早茬麦,种早茬油菜,既收获着丰收,又播种着希望,演绎出秋天最隆重的仪式。记得家乡此时地里的番薯叶开始逐步枯黄脱落,生产队组织大家收番薯,有的割薯藤,有的翻薯块,有的刨薯片,有的晒薯片,人来人往,穿梭如织,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此时的世界,变得金黄而灿烂,漫山遍野,如火似锦,非常壮观。

屈联西 发表于 2019-10-12 17:31:38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羊君 发表于 2019-10-12 20:44:19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回帖支持!问好屈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话寒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