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jhth 发表于 2019-10-14 16:14:35

老家那棵桂花树

老家那棵桂花树
小时候,老家门前有个很大院子,院子里种着许多棵桃树、李子树、石榴树、枇杷树和桂花树,还有小菜园。奶奶告诉我,这些树是我老太太那一辈种下的,可见它们的“高龄”。奶奶说她那时一年中三个季节有自己家的水果吃。奶奶是村上最后一个裹脚女人,也算得上是个能人。奶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老家邻里之间相处非常好。在家里,奶奶是“一把手”,操持着内外家事,奶奶养过猪,靠卖小猪给家里增加收入,养育孩子们,父亲兄弟仨都算得上在村里较有“出息”的人。家里果树多,收获的季节,她经常把自己的“特产”送与他人,或者换成其他的物品,就以前的“物物交换”一样。我记忆中,奶奶曾经用桃子来换她最爱吃溪里的“杨柳鱼”。后来,院子里的树先后被砍掉,剩下的一棵桂花树,是她坚决守护留下的。所以,那棵桂花树就像奶奶一样饱经沧桑,见证着我们长大。在我的心里,它就是奶奶的象征。
于是,每年的中秋时分,在老家最快之事,就是在这个时节的赏桂了。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每周回家一次,所以每次回到家就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底下看书、听故事,就好像小时候躺在奶奶的怀里一样,无忧无虑,享受天伦。尤其是9月份,和弟弟们挤在一起,一边看书,一边在桂香飘逸的氛围里,陶醉在桂香之中。
虽然家境并不怎么富裕,每逢中秋节的晚上,奶奶和母亲总会千方百计弄点儿肉来包“汤溪汤团”吃,并在吃完“汤溪汤团”后,给我们兄妹五人各发一份小月饼。闻着浓浓的桂花香,分享着传统的美味,享受着人间天伦之乐,可能是奶奶最开心的日子。那时候商品紧缺,记得有一次在四川工作的叔叔回家探亲,带回来两个烤面包,如果是现在是再普通不过了,那时,我们兄妹5人加上邻居3小孩,奶奶平均分了我们一份,像是过年一样。在桂香四溢的树下,看那月子里的嫦娥和吴刚,讲述平常人家的寻常故事。
月圆之后的几天,我就和奶奶、母亲们一起“打桂”了。这“打桂”是我们自己的叫法,就是采桂花。因为难采,所以在采之前用毛竹枝做的象扫把一样的东西作为工具,“打”桂花,把一颗颗桂花粒打下,树底下面摊着塑料薄膜应接打下来的桂花,每次都会吸引许多人来看。我和弟弟们在树下喊着“下桂花雨喽”。“打”完之后,母亲就爬到树上去采,多时还会叫几个邻居来帮工,完了,奶奶总会大大方方地每人送上一大瓶的“桂花酱”。对个别家里困难的,奶奶会主动上门赠与,分享我们家的“特色产品”,这是奶奶为人处世的态度吧。要知道这“桂花酱”是用桂花风干后,配上白糖装在瓶子里,然后放在灶头上熏烤而成,是奶奶专门的“酿造”,“桂花酱”放在来年清明节时做清明果用的馅儿,在过年吃汤圆时的配料,这酱是“上品”。特别是在七十年代,因为那时候白糖和红糖还是凭票供应的,更体现出这酱之珍贵了。
后来,我随着父亲在外参加工作,全家都离开了老家,那棵桂花树依然在那里。每年中秋之后,大伯都会寄来那香甜的“桂花酱”,并与邻居分享着桂花树带了的美味,那是奶奶留下来的传统“工艺”酿成的,既有一份对奶奶的思念,更有一份那源于传承的良好家风。
去年过年前,老家的堂弟打来电话说,得赶快回家看看,说马上要搬迁了。作为省、市重点工程的九峰水库工程规划涉及移民10个行政村,近5000人,其中我的老家在内。前些天匆忙去了老家一次,老家朴实善良的老乡们,以建设水库福泽更多的大利于社会及后人为重,以“移民”的身份在同意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离开老家的时候,我徘徊在桂花树底下想起了许多儿时的记忆,这里发生的一切,这里曾经留下的欢歌笑语,抚摸那苍老而仍然充满生机的桂花树,感慨万分。堂弟告诉我说,由于搬迁,不能把桂花树移到新居地。但会有点赔偿,我知道这赔偿,补偿不了心里对桂花树的感情。无奈的我只好桂花树永远把它放在心里,放在记忆里永藏。我与家人一起在桂花树下合影,作为我永存的纪念。
如今,桂花树也随着奶奶走了,但奶奶曾经留下的良好家风依然在我和我的孩子身上传承着。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巨化厂二北路11号   巨化集团公司物流中心党政办   陶弘13757020628   0570-3614468邮编:324004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家那棵桂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