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靓了
“老区变靓了!”早七点,我准时下楼,准备骑电动车上班,在一楼口看见楼栋保洁工正在认真地清扫楼栋口的杂物,不禁想起近些日子晚饭后遛弯时妻常念到的一句嗑儿。原来,我所居住的小区位于鹰城的西南角,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有58栋家属楼,本来就属于流动性质的电力建设安装公司因本部迁至省会,老院日趋衰败的景象越发加重。伴随全国性的“三供一业”改革全面兴起,越来越多的小区人逐渐发现小区正在变得靓起来了。
首先是路灯。
我曾好奇地在小区楼宇间转悠,发现不仅几乎每条路都有了新式路灯,即使数九寒天的隆冬之夜也不觉得漆黑了,连多年失修的路面也在在入冬前连夜用水泥进行了翻修。
楼道里原来的各式小广告全部被清理干净,且粉刷一新,早已废弃的各种电话线、网线、老式暖气管统统拆掉了,连昔日不少家庭的报箱也拆了,不仅从一楼到八楼全部装上了声控灯,楼口还装了刷卡的智能防盗门,走廊的扶手重新刷了漆,露台处还加装了崭新的断桥铝推拉窗。“你看,连到楼顶的露雨管都全都换成新的了”,妻说。
其次是暖气。
到了采暖季小区第一次开始收费了,起初不少人不愿意交,更多的人在观望,毕竟老国营企业的免费取暖已经实行几十年了,心里总是难以承受。但缴费之后,住户们惊奇地发现居然连距离加热泵房最远的末梢楼栋都比以前暖多了,甚至有人家晚上整宿开着门窗睡觉。不仅如此,那远在省会的公司本部还居然在取暖期间逐月给每位退休职工发取暖费,每月60元,虽说不多,也是比较少见的。
当然,变化最大的要数职工医院了。
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装修改造,用连廊将前后两楼连在一体的职工医院已更名为热电中医院,临街商铺则变成了门诊楼,后楼成了加装空调和洗漱间的住院病房。尽管只有三层,居然还加装了一部电梯,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和家属。
“新医院还取消了所有门诊就诊挂号费呢”。楼下80多岁的老彭大爷见到刚下了班回来的我,兴奋而新奇地说道。双休日,我带着好奇的心情特地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可别说,还真有新发现:这家虽冠名为社区医院,但却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和新农合医院,分设多个科室,各类基本检查设备也应有尽有,每日早八点到晚7点半,前来看病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修葺一新的明亮的就诊大厅里,不时有忙碌的护士小姐三三俩俩推着小药车来往于两楼之间。
前几日,我因右臂一个小手术后感觉有些隐隐作痛,本来想自己随便吃点阿莫西林消消炎就行了,细心的妻非得让去医院让大夫看看,毕竟楼下就是医院,再近不过了。当外科大夫听说我昨日喝酒了,便嘱咐不能吃头孢类消炎药,不然对身体会有危害,让改服罗红霉素胶囊。就这样,一分钱没花就把看病了,几天后伤口完全好了。
健身器材增加了
小区原有的几处空地健身器材不知何时也明显地增多了,而且是全新的。各种叫不上来名的绿植“忽如一夜春风来”,也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里冒出来似的,多年不见的冬季修枝剪叉动作之后,断墙残壁在明显地减少,明显感觉小区的绿地面积在扩大,几十年的老小区如焕发了青春一般,活力四射,靓丽喜人。“还有新建的电瓶车棚可以用了投币充电了,以后你再也不用在拎着电瓶上楼充电了”。住四楼的退休老师老马还郑重其事地向我通报了他所谓的“重大利好”。
由衷感言
“如此老区便民改造的大手笔,要花不少的钱呀,绝非个人或物业所为”,我在心底喃喃自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竟是国家行动。据网载,这项惠及全国城镇老区居民的大福利国家早几年就有规划了,仅河南省就涉及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个,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86000万元,大张旗鼓地改造,在这些老旧小区的常年居住真正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这可是一般人万万想不到的,但国家想到了,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地精准决策、强力实施、快速推进,造福于民。
昔日土里土气的小区变美了、变靓了。这些不靠口号“吸睛”,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暖心行动赢得口碑,回应了老旧小区居民几十年的关切,诸多实惠极大地方便了居民,更多的获得感伴随党的惠民政策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纷至沓来,也诠释这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多么的情真意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