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小记
文\华北采气二厂 刘芳序文物修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当那些沉睡千年的奇珍异宝穿越厚厚的尘埃,裹挟着层层的泥浆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的时候,或许早已不复往日的光华,它们的躯干被时间慢慢吞噬,整齐的书简变成了凌乱的竹片,华美的锦缎化作了“遇氧即碎”的残片,然后这些脆弱到极致的宝物将由那些热爱它的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清洗、擦拭、修补,使其重获新生,然后使我们又一次心醉于它的神韵和风姿。
然而,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都有幸享有这样被呵护的待遇,对于有些瑰宝而言,尽管它们丰富的内涵和高贵的价值一如过往,但时间的痕迹却让它们的境遇却早已和自身的“重量”不成正比。不久之前的我曾亲身经历了这一幕。
休假的我又一次来到了二七广场的“新华图书大厦”看书,“大厦”的地上部分有六七层,书是这座楼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另外还卖些文具之类的“衍生品”以及看似和书毫无关联的运动鞋。楼里的书依照用途和门类被安置在了不同的楼层和区域,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这里的书品相精致,大多是原价出售、不许还价,高昂的价格时常让我望而却步。“要买打折的书去负一楼”,自第一次去这里,我就知道了淘宝和捡便宜的去处。于是,此次故地重访的我连主楼的大门都没进便直奔负一楼去了。
负一楼的布局与之前没有太大的变化,进门处是几个一米高、数米长的书台,上面码放着《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一众名著的“极简装版”。书台上插着“7.5折起售,不还价”的小牌子,牌子上的手写字体歪歪扭扭、没什么美感;还有一部分区域用来卖书法字帖和“成功哲学”之类的东西。打折是这间书屋最核心的主题。
“3折价格区”——这是这间地下书屋最隐蔽也是最神秘的一个区域,它静静地躲在一个昏暗的角落,极少有人驻足,我却是其中的一个例外。这个区域的主体是一个三米多高、十几米长的联排书架,上面的书籍是以堆放的姿态呈现的,不是码放更谈不上排列。架子上的那些书许多因泡水而使得每一张书页都起了褶皱,许多杂志上覆盖的尘泥足以让人可以用手指在上面写字,而且还得有点力道才能完全穿透“泥层”,随手翻开其中的一本书都可能会看到一张发黄的书页脱离母体而落下来,再加上那些随之而来的潮霉味,这里确实和一片垃圾场没有任何的区别。
或许是金牛座天生的执拗,或许又是金牛座节俭的本性,我偏要在这座“废弃物”堆积的地方找出些乐趣和宝贝。这里的宝贝确实是不少的, 我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第二卷,主体呈黑色,有数百页厚,书脊处的硬质塑料已经脱落,露出了装订线,书的扉页有三个用圆珠笔手写的字“周宇浩”,那三个字写得大小不一、笔法全无,看得出来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的即兴之作;又看到了一本林清玄的《随喜菩提》,那是他老人家的代表作《菩提十书》中的一册,《菩提十书》曾经是我们单位图书室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望价却步的一个心结,如今这件宝贝只剩了一个“十分之一”的身影孤零零的躲在那里。当然,这里还有诸多《群侠传》《学长你好》之类的书, 银色、粉色的封面上是一幅动漫形象的俊男美女,书的作者有着富有趣味的笔名,自认为可以接过金庸、琼瑶等小说家的衣钵。某种意义上,在卖家的眼里,黑格尔、林清玄以及那些我记不住名字的网络作家们的“价值”是等同的,他们才不要管思想价值、文学价值这些因素,这些书都标签统一都是“没人要的”。
我挑了一本《随喜菩提》、一本路遥的书、一本《美国海军》去柜台结算。“新一点的贵,旧一点的便宜,三本一共二十二块。”收银的阿姐放下了手机,揉了一下眼睛。“三本书七百页,原价七十块钱,果然是三折卖出,如今一本《读者》杂志都涨价到六块钱了。”我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含着一丝得意的笑付了钱。
回家后,我在电商交易平台上输入了“旧书处理”,发现那些卖家给出的低廉价格比实体店让我吃惊,有些书甚至以“七成新、三成价”的模式来争取客源,给出的价格比那个地下书屋的价格诱人的多。至于这样的现象背后的喜与悲,我不好说什么,且留给各位爱书、懂书的人们细细评说。 感谢老师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