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青春
文\中原石油王鹏到过巴丹吉林沙漠的人都知道,每年的春秋是沙尘暴的旺季。而且,这里的沙尘暴很有个性,它还有一个著名的地域专享名词 “阿拉善的沙尘暴”。
阿拉善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我国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过该地区,在巴丹吉林这里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外扩展。相当触目惊心,也迫切需要改造。
如今,当地政府已经着手,在沙漠里面飞机撒播植物种子,在沙漠公路边缘埋载红柳林等多措并举。相信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这里终究会奉献出越来越多的一片片绿洲。
风起时,在沙漠腹地进行石油钻探耸立的钻井架会被吹的哗啦哗啦风铃一样作响。站在钻台上施工的人,腰里要栓一根绳子固定,防止被风吹走。他们配备了风镜、耳塞、眼罩等众多防护用品。沙尘暴一般是一场刮三天,平息后,所有原来铺成的道路就会消失不见。钻前工程的铲车就会紧急出动,推沙复路,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一场接着一场,人和沙尘反复进退的战争。
风沙停歇时,这里又成了另外一个安静的世界。在沙漠里的生活是单调的。如果不是在施工厂区架设卫星锅的话,可以用“与世隔绝”这个词语概括他们的生存环境。
但乐观的石油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张山和同事们将沙漠里捡拾的干骆驼刺根进行简单修剪,就成了可以摆放在房子里的漂亮盆景。将用粒度筛子筛出的粗砂,装在棉布袋里存放。看到他的微信空间后,有很多朋友发来想要这里七彩沙粒的信息。
说是七彩色并不夸张。阳光下凑近,你可以看到这些沙粒闪闪发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珠宝一样,十分漂亮。
这也是巴丹吉林和其他沙漠区别的特征之一,异样的美丽。
其实,年少时,张山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阴差阳错,报考的是石油院校。
缘起,是因为看到一部电影。爬山涉水、沙漠戈壁奔波的勘探人,背着帆布包,拿着小榔头,胡子拉杂,充满雄性气息。好像地是他们的,天也是他们的。像一只只雄鹰,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
那一瞬,张山被迷住了。而且,神魂颠倒,不能自已。他觉得,那才是男人的事业。
有时候,某个瞬间会改变人的一切。就好像恋人相遇,一个眼神,情定终生。
直到现在,张山对自己的这个选择毫不后悔。在近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一路走来,走过、看过、品尝过的东西,都成为他骨子里跳动的滴滴血液,活泼生机的颗颗细胞。
记得上学时,班主任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送他(她)去西部;如果你爱一个人,也要送他(她)去西部”。参加工作以来,张山去过新疆、青海、陕甘宁等地区,而今,在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这个西部,他仍在继续践行着老师的这句箴言。
对于这句话的含义,他理解的越来越深。
不同的是,他是将自己一直送往在西部的路上。
作为一名石油工作者,对于沙漠中每口探井部署所处的位置,张山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随口道来。
比如:按照从北向南,也就是从沙漠往里进为方向,距离最近的拐*在某公里左侧,某公里处左拐进去多少公里,分别是拐*、*、*井,再某公里左拐进去多少公里分别是拐*、*井,等等。
因为,这些井都留下过他的足迹。这里拥有着十分丰富的宝藏,等待着他们不断地去寻找、发现和开发。
在沙漠中前行,身后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会被随之而来的风吹走、掩埋,不留一点痕迹。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极其渺小的,如一颗砂砾。也许,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石油人身上闪烁的乐观和豁达的精神。
在沙漠,要把自己交给风,以及风中的沙尘,甚至如风一样的时间。青春在沙漠变得简单,世界也跟着单一。许多的月夜,坐在戈壁滩上,远处的沙海如沉默的少妇,以裸体的方式,用一枚枚硕大的乳房喂养整个天空。坐得久了,会觉得整个人都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脏及骨骼,甚至内心里那些光明和灰暗。
对于这样的生活,张山越来越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多年的野外奔波,完全改变了他,也定型了他。能在这样漫卷西风挥大旗的画卷中,留下自己的行行脚印,是石油人张山,还有和他一样在这里奋斗着异乡人的欣慰。
是的,在沙漠,走不了很远,但可以走得更深。 感谢老师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