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金秋
文\巴陵石化胡忠勤秋天的到来,对那些久受高温酷暑折磨的人们来说不啻久旱的甘
霖,痛快淋漓,大呼解渴。但是就是这么点好处也很快就在接踵而来的一场场秋雨中被遗忘,继而发出悲秋的感慨。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秋天留下的总是萧瑟凄凉的感觉。欧阳修作《秋声赋》,绘声绘色,极状其惨淡萧条寂寥,仿佛秋天已经是世界的末日一般。在众多诗人的笔下,秋也是忧愁、孤独和病痛的代名词,给人以压抑透不过气之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就连豪放的稼轩也不得不喟叹“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擅长小令的马致远以其一首《天净沙•秋思》成为写秋的典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的十分细腻传神,寥寥数笔,一幅愁肠百结的秋思图景浮现在眼前,不过仍旧是灰白的底色,惆怅的基调,难免不让人黯然神伤。
秋天的这种悲怆的情绪也感染着人的其他活动,悲秋俨然成了主旋律。秋日登高是古之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但抒发的皆是伤感悲壮的情怀。人们耳熟能详的首属诗圣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是写登高,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这样吟道:“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好象一到秋天总褪不去那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总是脱不掉“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的意味。
世人只知春花好,何曾记取秋月朗。眼看着是处红衰翠减,物华尽休,为即将逝去的繁华唏嘘嗟叹,却无视那一边生机正旺,又一番怡人景象。这完全是人的心境造成的。不管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是一个乐观昂然的人,又有好兴致,总能找到让人感动之处。如果你是处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到了秋天,特别是在秋雨中,你会发现一种迥别于春的感觉。在江南,如果说江南春雨绵绵给人以遐思和朦胧的美感,那么,在江南的秋雨中,却少了些缠绵,多了些思念,多了一种清澈沉静之美。在中国历代也不乏为秋天讴歌的诗人,唐代刘禹锡就是其中一个,他是这样赞美秋天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直抒胸臆,为秋正名,为秋而歌。宋代杨万里作《秋凉晚步》诗云:“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一年四季唯独视秋天为最为向往的季节,可谓是情有独钟。
有人也许只看到了秋天到来时万物萧疏,想到不久这个世界就要个让位于冬,处于严寒冰雪的高压统治之下,从而极度惆怅感伤无心欣赏这个季节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秋天从来不乏自然之美,不只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有姹紫嫣红处处开。秋天是视听的盛宴,秋风习习、秋水盈盈,秋月澄澄,上演的是一出出美不胜收的实景大戏。“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戎昱《戏题秋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周密《西塍废园》)……简直不胜枚举。在这些诗词中字里行间哪里看得到半点忧伤、颓败?这种大块的色彩之美,这种隽永含蓄的意境之美,写意而细腻,雅致而富于情趣,非大手笔而不可得,让人动容,可以永恒。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在刘禹锡的眼中,秋天的山水天空,花草树木都丝毫不逊色,都足以和春光相媲美。在我看来秋天是值得珍爱和歌颂的,那也是我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个季节,有诗为证:
不是因为生在秋天就对这个季节格外垂青;
不是因为秋的果实甜美而忘却春的播撒,夏的辛劳;
更不是贪恋一时的秋凉而爱及严冬的冷漠与凋敝。
爱这个季节,只是因为她像一阵风,吹散胸中的郁闷,把所有的不快抛向九霄云外;
爱这个季节,只是因为她像一场雨,浇透每一寸燥土,将喧嚣沉积,嘈杂凝结。
丹桂初绽,是秋送来的第一缕清香;
层林尽染,是秋色可餐的盛宴;
把酒临风,畅饮的是秋的冲天豪气;
月下独酌,将万般柔情尽挹杯底,细斟秋风秋韵。
驾一叶轻舟向水中央漫溯,不是寻莲,只为听那深秋里残荷的最后一声叹息,
弹一曲高山流水,数秋波暗递,谁是我秋日里的知音?
秋天,这个令人欲说还休的季节,
千百年,是谁一直为秋而伤悲?
是谁在无休止地盛赞落叶之美?
又是谁叨叨絮语,诉说着秋的点点滴滴? 感谢老师分享!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问好!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来访回帖!问好!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来访回帖!问好!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周一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