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粑
文\江苏石油黄卿蒿子粑粑起源于安徽大别山区,流传于安徽江淮、江南地区。说起蒿子粑粑来历,大别山区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据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衣着华丽的鬼魂,舞狮、高跷、唱戏、龙灯,其热闹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鬼市游玩。有的喝酒听曲,有的观灯看戏,待到雄鸡报晓鬼魂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阎王收去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他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招魂。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大别山区民间流传“用蒿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三月时节,大别山区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各种野菜也开始陆续上市了,新鲜蒿子含翠破土,鲜嫩芬芳。每到这个时节,人们将会采用质嫩味鲜的蒿叶尖,切碎反复搓揉,挤出蒿子汁水,再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丁,放在一旁备用。先用菜籽油炒肉,导入腊肉丁反复翻炒,再将蒿叶切碎,与咸肉丁一起同早先准备好的米粉拌匀,和水,调入少许盐搅拌。蒿叶不能放太多,以三四成蒿叶成比八九成米粉最好,然后加温水捏成圆形扁扁的蒿子粑粑。蒿子粑粑可炸可蒸,味道都极好。炸至边缘泛出金黄色即可,外面的皮香酥无比,里面的味道很绵长,清香扑鼻,回味无穷,让人爱不释口。蒿子粑粑所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弥漫满屋,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中国2》让这种大别山美食扬名于全国,连某宝上都有网购业务。蒿子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其中做粑粑用的蒿叶便是一种香蒿,在野地里采摘时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有点像牡蒿。由于香蒿比较稀少,也用白蒿代替的,相对于香蒿来说口感就要差一点。
过去,只能按照时令采蒿,每年都期待在三月天吃上蒿子粑粑,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家里有了冰箱,可在春天多挖些蒿子,洗净,杀青,然后晒干,装在保鲜袋里,放在冷冻室,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然而,在我的心中,最恋恋不忘的还是儿时蒿子粑粑的味道,每当想起那时长辈们做蒿子粑粑的场景,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再由蒿子粑粑想到很多陈年往事,眼眶就不禁湿润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