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御月 发表于 2010-8-13 19:39:34

【纪念出刊千期特别报道】守望“细胞”的成长——姜文良

守望“细胞”的成长
■姜文良
      今天,公元2010年8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班组天地”专刊在今天出版第1000期。这是工人日报第二个连续出版超过千期的专刊。
      “班组天地”创刊于1987年1月22日。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王崇伦同志专门为“班组天地”创刊发表署名文章,要求“把‘班组天地’办成培养‘四有’职工的阵地。”他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在职工自己的报纸、工人日报上开辟‘班组天地’,使班组同整个社会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全社会都感受到班组脉搏的跳动,感受到它的战斗生活的节奏,它的艰辛与喜悦,它的追求与希望,从而激励起社会各方面都来重视、关心和支持班组建设。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便是“班组天地”专刊的定位、宗旨和任务。
      创刊23年以来,“班组天地”始终遵循宗旨、准确把握定位,努力贴近一线、贴近班组、贴近员工,成为增进本报与广大职工密切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成为本报在读者中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力的名牌特色专刊之一。“班组天地”不断探索创新办刊模式,竭尽所能成为广大职工和班组长发表见解、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传播知识的平台。“班组天地”还积极拓展班组长的素质培训,成为班组员工素质工程最早的开拓者与卓有成效的推动者。客观地说,“班组天地”是中国企业班组成长的守望者,从细胞层面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成长。
      “班组天地”创刊之时,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马胜利在全国宣讲承包制经验,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刚刚从经营机制层面启动,而像柳传志、鲁冠球、刘永行(四兄弟)、王石、宗庆后等一批当今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在当时才开始创业。最近20多年来,中国企业从机制体制到竞争能力取得了最长足的进步,完成了由蛹到蝶的巨大蜕变。
      现代管理学宗师彼特•德鲁克在1987年出版专著证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的基因。这个重要发现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中国企业的成长。然而,我们同时认为,中国企业的每一步蜕变,也根源于其细胞层面的进化。差不多从那时候开始创业的李书福在总结吉利成长秘密时说,“广大职工是企业的元气所在,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
      很久以来,班组被解释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最小的作业单元,管理的基层单位,经济活动的细胞组织。然而,现如今,企业的类别、形态、组织结构已经多元化,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与承担的任务已经大不同,班组需要重新定义。因此,我们研究认为,借鉴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用“细胞”概念能更加贴切地解释班组目前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组是细胞”的说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存岳教授的认同与鼓励。他在威海作了更科学更细致的阐释:企业是细胞的总和。细胞是有生命的,是有生机与活力的,活力取决于班组长;班组就像细胞,很小,肉眼看不见,细胞种类不多,数量很多;细胞有结构,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组成,班组本身是个团队,每个班组独立作业,班组间存在活动界限,但又相互沟通与协调;细胞是渐进的,不断的新陈代谢机制保障有机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中国企业当务之急的任务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这一任务最终都将分解并落实到企业的细胞层面,即每一个班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转型根源于细胞的力量。而“班组天地”则继续担当守望者的角色。

杨建yj9798 发表于 2010-8-13 21:24:46

屈联西 发表于 2010-8-13 22:51:16

“班组是细胞”的说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存岳教授的认同与鼓励。他在威海作了更科学更细致的阐释:企业是细胞的总和。

cw101 发表于 2010-8-13 23:00:20

增长知识,丰富思想,开阔思维

马兵 发表于 2010-8-14 08:38:17

mqhjh88 发表于 2010-8-18 09:50:00

向姜老师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念出刊千期特别报道】守望“细胞”的成长——姜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