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碗底字
文\金陵石化韩媛媛回老家,在家里的碗柜里收拾出一只凿了字的碗。
这是一只普通蓝边的青瓷大碗,碗底赫然凿了一个“芳”字,那是母亲的名字。当然,这只碗不是什么古董,只是那些贫寒日子的缩影。
幼时,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人要靠自己。她和父亲白手起家,分家时只分得两只碗。条件艰苦的日子,普通的碗也属于家庭财产。
乡村人家,不像现在单元楼整天关门闭户,乡邻经常串门。平常日子里一碗炒米,一锅刚出炉的玉米饼,都是乡邻彼此馈赠的礼物。那时荤腥较少,逢年节杀猪宰鸡,哪家有什么时鲜好菜,也总会盛上一碗,乐颠颠地端给村里老人及左邻右舍分享。碗还碗,盘还盘,有来有往,其乐融融。
为防归还时将碗搞错,就在各自的碗上做一记号。于是,凿碗字这一行当便应运而生。邻舍谁家婚丧嫁娶或来客多了,都需借碗碟。为怕搞乱,凡家里添了新碗新碟,就先凿上字。
凿碗字一般是由补碗匠兼做,每个补碗匠都能凿出漂亮的字体,手艺高的还能凿出各种图案来。碗字大都凿在碗底,一般多为户主名字中的某一个字。字不求好,端正易认就行。凿好后,先用墨在上面一涂,随后即用抹布一抹。于是,洁白的碗底上便呈现一个妈妈点点的黑黑的字。碗字好比胎记,一经凿上,无论怎么洗,都不会褪去。
瓷器易碎,经不起磕碰。小孩子毛手毛脚,不知轻重,平时吃饭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咣”的一声,说破便破。贫贱夫妻百事哀,成年人火大性子烈。遇到不顺心,一时性起,总爱拿碗出气。所以每到年底,家中的碗完好无几。眼见得过年在即,又刚刚拿到一年的工分钱,添补碗碟便成了家家户户必做的功课。
聪明的补碗匠会在供销社瓷器门市旁等生意,脚边放着一个旧布包裹,里面是一把很小很小的铁榔头和一个小铁凿子。冬日的阳光,不热烈却很耀眼,新碗碟一摞摞排着队,闪闪发光。补碗匠坐在亮堂的门口,双膝上铺上那块旧布。碗底朝上,双膝夹牢,一手拿凿,一手拿小榔头,抬头问:什么名字?答“徐爱国”,凿一个“国”字。名字问清就干开了,阳光洒了他一身。
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换碗也成为寻常事了,看上喜欢的就买,旧的自然淘汰。
我将那只蓝边青瓷大碗拿到灯下,仔细探究。随着时间流逝,碗的釉色黯淡,已染上寂寥的色调。真不知这承载了时光印记的凿字旧碗,如何逃脱丢弃命运的? 感谢老师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