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宣纸上的中国》
文\茂名石化 柯思恩我对宣纸是熟悉的,自小姐姐习书法,记忆中家中书桌台面总是摊开一大沓的宣纸,很快,蘸着浓黑墨汁的毛笔将雪白的宣纸濡染了,墨香四射,霸气十足地诉说着宣纸的爱,笔墨春秋。
带着这样浓烈的追忆和熟悉的情感遇见这本书《宣纸上的中国》,内心涌起的复杂情绪难以平复,只有一遍遍地翻看和认识与从前不一样的宣纸。
《宣纸上的中国》脱离开对经典书画的纯粹“技术性分析”,“与人的相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和传奇成为重要的叙事内容。一幅斑斓的画卷就此缓缓打开。而书中选择的人、选择的事又都身处中国书画史的节点,全书行文酣畅,脉络清晰。
《宣纸上的中国》用温暖的叙述完成了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的书写,从宣纸着墨,从一件件精美的书画作品入手,从一个个书画大家的掌故趣事说起,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一睹艺术之美、文化之魅,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推动作用,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作者李北山眼中,一个文化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会投射到不同的事物中,古代书画艺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映像之一。于是:“在这一尺盈方的宣纸上,我们会看到绵延的千里江山;看到群山中的空庐和黄山的奇峰;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看到起伏群山中的潇湘烟雨;杨柳青青的春天里,人们穿越时间赴一场春游;白雪皑皑的千山下,隐者独钓一江寒雪……”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宣纸上的中国呈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此同时带出的另一层引申,宣纸为中国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作者不由感慨:“这宣纸上的中国,是一个由书法和绘画艺术构建的乌托邦,尽管我们永远无法抵达,但我们从不怀疑它的存在。它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是属于我们的世界,有属于我们的独特的美。我们曾将这些寄托于石头、青铜、墙壁、简帛,而最终,我们发现了宣纸。”宣纸对水墨有着神奇的渗透力和吸附力。宣纸的特性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不变形,少虫蛀,尤其‘纸寿千年’,宣纸能够有效地抵御时间的侵蚀。在它泛黄的本色中,我们不仅能穿越时间,与历代的书画家和收藏家神交,和他们唱和,我们还能读到时间的荒芜。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留在宣纸上现存最早的中国画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作者如此称赞:“这幅画没有背景,没有远山,没有村舍,没有树木,没有草地,甚至没有天空,没有大地,一切皆隐没于纸张的纹理之中。只有这纸,在时光的冲刷下,日益显现出黄土的颜色。它们以一种永恒的姿态站在那里,仿佛正面对一个突然的闯入者。”更让人感动的是赵孟頫三题《五牛图》的故事。当初赵伯昂把《五牛图》送给赵孟頫的时候,赵孟頫喜不自胜,遂欣然提笔,初题《五牛图》,记下了得画的前因后果。后来他二题《五牛图》,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评语,树立了后世无法逾越的一块丰碑。而后《五牛图》与赵孟頫离散,却又在他侍读元太子时与之相遇。太子赏赐《五牛图》给广东的地方官唐古台,唐古台大概是看到了画上赵孟頫的两次题跋,就请他再题一次。“此图仆旧藏,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太子以赐唐古台平章,因得再展,抑何幸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感的起落,书画背后的人物才变得鲜活起来,宣纸之上的中国也才得以生动起来。而书中的《兰亭故事》《纸上云烟》《韩熙载夜宴》《竹与士》《管夫人》《艺术的良心》等文章,作者无不从鲜活的故事中展现出文人的风骨和对艺术的坚守。
营造健康向上的坚守,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我遇见的宣纸在“独白”:如果我们将案头一尺见方的宣纸,无限放大,就会惊讶地发现,它不再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变成了无比辽阔的空间,也就是“宣纸上的中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