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求碗热汤喝
文\广东珠海石油分公司赖惠文入冬后,天渐渐冷了下来。华灯初上时,我回到了家。
家里灯火通明,老公早已做好了饭菜等着,孩子看我回来,马上嚷嚷着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很快地,三菜一汤被端上了桌,饭菜的香味飘来,顿时撩拨了我的味蕾神经。在烟雾氤氲中,我连忙拿起勺子喝了一口热汤,那厚厚的滚烫,让我一下子暖和了过来。
我自小就喜欢喝汤,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平日的汤,不过就是把菜吃完后,留下的菜汁用开水一冲即成。要是赶上节日或者考试前夕,父亲会起个大早,从村口的肉铺上买来最新鲜的猪肝、瘦肉、粉肠,加入自酿的红曲,再在汤起锅前放上一把枸杞叶,一锅香浓味美的“三及第”汤便煮好了。
关于“三及第”的由来,传说在古代科举制度时,以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客家人勤苦好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便把平日喜欢喝的肉汤命名为“三及第”汤,以此作为美好的寓意。后来,生活好了,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三及第”汤也被传承了下来。这碗内含猪肉清甜,粉肠柔韧,猪肝甘糯,加上红曲特有酒香味的汤底,与滑嫩的枸杞叶浑然结合成一体,在唇齿间定格出每一个客家人记忆中独有的味道。
长大后,在异乡遇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汤。讲究一点的,有花胶土鸡汤,虫草老鸭汤;朴素一点的,有紫菜蛋花汤,玉米萝卜汤,还有清润的沙参玉竹汤,滋补的当归黄芪汤……。这些汤,可俭可奢,可清可补,种类繁多,老少皆宜。当一锅汤的香气弥漫开来时,我们想要的,只是可以静静地埋头喝汤,慢慢地品味多种食材融合的精华。
《说文》中这样写:汤,热水也。中国人爱喝热水,来源于生活体验和环境影响,喝汤亦是。如果从地理纬度上来分,汤大概分为三类:北方的羹汤,湖北一带的煨汤,广东地区的煲汤。不同地方的汤,选用的食材,调料,煲汤用的器具,火候的把握都各不相同。
北方的羹汤,以胡辣汤出名。最普通的做法是烧一锅开水,然后放入红薯粉条和切碎的瘦肉,再加入芋头、山药,以及炒熟的花生仁、金针菜、木耳丝、酸豆角等,煮至八成熟后,调适量生粉倒入,后用汤勺搅拌,再放入胡椒粉、鸡精、盐和辣椒。有些时候还要根据个人喜好添油加醋,味道及其浓重,看上去就像是大杂烩,说是汤,倒不如叫羹或糊更为贴切。
湖北一带的煨汤,是在没有完全封好的火炉上面放一个瓦铫,然后把要煨的食材洗好后放进去,一次性加满水,盖上盖,细火慢煨,香味四溢,在吃之前加上佐料就可以了。既省时省力,又保证了原汁原味。
说起广东地区的煲汤,我首先想到的是唐朝诗人王建写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中说的不就是广东新娘吗?她们刚入门,还不知道婆家人的口味,就要学会煲汤了。这也难怪,因为广东自古以来就是被权力遗忘的南蛮之地,人们也乐得悠闲,每天花几个小时去研究老火靓汤。因此,广东地区几乎家家都有瓦煲和汤盆,煲汤、喝汤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也喜欢根据时节的不同、体质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食材。春天,天气潮湿,深谙去湿良方的主妇们便开始行动起来了。土茯苓赤小豆汤、茵陈鲫鱼汤、芡实薏米汤,又好喝又去湿。夏天,天气炎热,于是,解暑的酸梅汤,冬瓜汤,海带汤又出现在了餐桌上。秋天,水果种类繁多,这时候,清润的苹果汤、雪梨汤最能抵挡风干气躁。冬天,懂得养生的广东人把党参、黄芪、红枣、枸杞加上羊蹄,煲出一锅滋补的羊肉汤,让人忘了冬天的寒冷。
总之,每一锅汤有每一锅的灵魂,每一口汤有每一口的滋味。各种汤的独特味道,并不完全在于厨艺的高超,而是用心地选料,认真地熬制。当炉火生旺,汤料沸腾时,需要调小火候,静静地守候一旁,慢慢地等待一锅汤的时光,最是美好。光阴,都是熬出来的,想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得学会享受时光,如文火煲汤,才能有意外的收获。
说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