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杜甫草堂
文\茂名石化 陈荣辉当生命的色彩慢慢退去,曾经的辉煌终将暗淡,我们必须学会坚强。一个灰蒙蒙飘洒着细雨的阴天,前往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成都浣花溪畔,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传唱人间。草堂故居,现称为文学“圣地”。
“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悬于正门。我随着人流过了杜甫草堂的门匾,在木屋的梁下穿梭,享受着微凉的风。
进入院内,小径铺满青石,色泽沉稳,两侧翠竹峻拔,竹香暗涌,一株株高大树木不时出现在视线之内,带动了现代的构图、色彩、光影,还有故事、情绪和观点。情之所动,片片树叶,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笔迹?枝枝树丫,又驻留过古人多少的情愫?那生扎地下的根系,如不变的深深情怀,交错缠绕,稳稳盘结。
杜甫草堂,他用自己“主观性”的作品激发着读者去发现、去思考。
一座木质凉亭,建于碧绿的湖面之上,三三亮亮的游客,在此小憩。倚栏观望,湖中红鲤集结,纷纷涌向游客抛洒的食物周围,红白相间,摇曳生姿。碧水中是点点红韵蓬蓬勃勃,点点红韵在绿水中浮浮沉沉,构成一副灵动的图画。
杜甫草堂应犹在!
依路前行,来到草堂故居。门前一块石碑,刻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篆有杜甫这首千古绝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碑盘有一杜甫的石刻雕像,线条简洁,勾勒出清瘦的杜甫之容。穿过拙朴的竹门,我便真正踏入茅屋之境。
茅屋简单之极,昏黄灯光,映着简单灶台,四方餐桌,摆放一侧。主人卧室,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一张竹塌,放于客厅,是会客之所,谈心之处。两侧墙壁挂有两幅书画,在岁月的流逝中,昏黄了面目。书房,应是最奢华的。一张书桌,一把读椅。一些手稿样的纸张在书桌之上。一张低矮书几,置于一旁。几前一张小凳,默默相伴。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在琐碎的事务中发现闪光点。培养我们对于优雅的敏感之心,让生活变得诗意纵横。
杜甫草堂的风,穿越时空而来,带我走近诗一样的草堂。
杜甫的诗在大唐的浩瀚诗潮中,也算得独特的一个。他没有盛唐时李白那样豪迈的气象,也没有晚唐时李商隐那样哀楚的婉柔,他生活在一个由盛转衰、急速动荡的年代里,随着洪流身不由己地颠沛流离,他的眼中还残存着盛唐时的光华璀璨,然而身边已是战乱后的断壁残垣,他一路吟诵着从“一览众山小”的风华少年到“风入四蹄轻”的豪情壮志,正当雄心万丈之时却忽遭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于是他的一首首抒怀记事的诗歌,都成了那个遥远年代的“史记”,他沉郁忧愤的诗风,成了风雨飘摇的大唐文脉中默默支起的脊梁。
浮生写罢爱如磐,游杜甫草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