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写真:一位清洁工的黎明
天气预报说,7月12日南宁又是一个35摄氏度的高温天。这天凌晨4点,天空黑漆漆的,有些阴沉。李远燕在床前闹钟的一通“丁零零”乱响中翻身起床,刷牙,洗脸,套上反光服,戴好环卫帽,顺手从桌子上拿起手套。短短15分钟后,她收拾妥当,出门,下楼,抬头望望,天上没有一颗星星,更甭提月亮了。
4时16分,黎明的天色依旧深沉。骑上电动自行车,李远燕径直朝已经摸爬滚打了12年的五一西路驶去。车速不快,路旁几盏昏黄的路灯,慢慢拉长了她投射在路面上的身影。
行至途中,下起了小雨,本来就没有什么人的马路愈显空旷,偶尔几辆货车呼啸而过,路面上的塑料袋趁势漫天飞舞;路旁富德凤凰农贸市场的夜市烧烤摊上,还有几桌人尚未离去,吆五喝六地灌着啤酒,吃着烧烤。餐桌下,布满了白色塑料袋、一次性杯筷和食物垃圾,沾了些雨水,灯光一照,闪烁着脏兮兮的油腻。
4时25分,李远燕第一个到达工作站点。雨非但没有停,还有愈下愈大的趋势。不一会儿,其他工友也陆陆续续赶到。趁着大家躲雨的空闲,李远燕走到隔离带里的一棵小树旁,把石头从倚在树下的扫帚上拿开,换了另一把压在那儿。她说用石头压一下,扫帚就会有一个弧度,这样扫起地来会好用很多。
五一西路富宁立交桥底到今朝大厦,南北长约1公里。
4时35分,雨停了,天色依旧很黑,李远燕和工友们顺着风势,沿着马路的东侧,由南向北一步一步打扫。路面上被雨水洒过的尘土早已再次干燥,和着扫帚的节拍飞扬着。烧烤用过的竹签、食品垃圾、塑料袋也被细心的李远燕逐一归拢。
6时20分,天已经完全放亮,路上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李远燕扛着扫帚,麻利地穿过马路,继续在西侧清扫起来。马路旁,一个工地正在施工,往来的货车洒落了砖头、石块,这让李远燕时不时得弯下腰,费力搬开,然后再认真打扫。
3个半小时后,李远燕和工友们终于完成了第一遍清扫,满满6车的垃圾。抬腕一看,已经8时07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起来,私家车、电动车、公交车均行色匆匆。此时,李远燕和工友们准备抽点时间去吃早餐,做环卫工的这些年,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点吃饭,让她的胃落下了毛病。
车水马龙的人流始终没有谁在意路面洁净多了,更没有人停下脚步探究:什么时候打扫的?谁打扫的?
李远燕却说,自己从来不在乎别人在不在意,只要路面干净了就好。她的任务就是在大家上班前把马路打扫干净。说话的时候,她脸上荡起一抹朴实无华的笑容,几颗很大的汗珠从额头悄然滑落。
二
其实,31岁之前,李远燕也从未想过自己能和环卫工人扯上联系。
李远燕说,当初自己决定当环卫工人,受到了亲朋好友一致反对。“他们骨子里瞧不起‘扫马路的’,再说了我的家境又不穷。”
1967年1月,李远燕出生在南宁市南乡村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户家里。1990年,23岁的李远燕结婚了,丈夫是一位建筑工地上的小工头,收入还不错。用李远燕自己的话说是“还过得去吧”。二人生养了一双儿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外人眼里,李远燕无疑是幸福美满的。
然而,谁也没料想到,1998年6月,已过而立之年的李远燕不顾家人亲朋的反对,毅然扔下一岁多的儿子,当上了很多人都瞧不上眼的环卫工人。而且这一当,就是12年。至于当年抉择时的心态,李远燕觉得“没什么可说的”。
在群众对环卫工作抱有偏见的氛围里,委屈是难免的。比如,李远燕负责的路段,因地处城乡结合部,附近居民环境意识较弱,随手随处丢垃圾的现象很常见。很多时候,刚刚清扫过的街道,又被人扔了垃圾。李远燕好言相劝,却经常被恶语相骂:“我们不扔垃圾,要你们这些环卫工人干什么?”
对此,李远燕心里也会觉得很委屈。“但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热爱它,做好它。”
三 2005年,李远燕当上了南宁市江南区环境卫生管理站清扫班的班长。2010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或许与其他的全国劳模相比,李远燕头顶的光环没那么耀眼。她至今仍是个农民工,每个月的基本工资不过670元,加上奖金补贴也才800多元。在今年获得全国劳模荣誉之前,她连续3年被评为江南区环卫站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南宁市劳模。
当选全国劳模后,李远燕并不习惯媒体对自己的关注,对一拨又一拨记者采访,她甚至感到有些不耐烦,“你们应该多写写她们,大家都一样地干活。” 《工人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