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9-12-18 19:47:23

每逢冬至倍思亲

    文\金陵石化曾敏

    转眼间,冬至快到了,意味着整个冬季最寒冷时段的开始阴风凉气,近山遥水,我想起家乡来了。

    我的老家在苏北一个叫新沂高流镇古村的小乡村,小村在周围几个村落中论“块头”最小。一眼望去,孤村老树,轻烟寒鸦,四野阒然,寂静却也安宁。小村虽小,但过节的味道一样浓。每年冬至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忙活起来,北方人冬至时兴吃饺子,而在我们家乡,冬至这天也会。

    从记事起,母亲总会在冬至这一天给我们包饺子吃,说是吃了饺子我们就不怕冷、不冻耳朵了。长大后,虽然明白了冬至不吃饺子也不会冻掉耳朵,可也渐渐习惯了要在这一天吃碗冬至的饺子。因为,除了那挡不住的家的诱惑,冬至吃饺子还是一种仪式,一种对中华悠久文化的情怀与传承。

    冬至这天,母亲总是如过年一样忙碌。一大早,她就将所有的菜洗好切好,然后指挥我们剁肉馅。她自己动手和面。和好的面放在盆里用一块潮湿的布盖着,为的是让面再饧一会儿,同时也可以防止面团被风干。我们顽皮回到家中时,母亲饧好面擀皮了,她正坐中心,面前架一方大面板,左手边是一盆盖着湿布饧好的面,右手边放一碗面粉、一根擀面杖。万事俱备,包饺子正式开始了,母亲动作麻利,一个人负责擀皮能供得上两三个人包。我们边包边看着母亲妈动作如飞地搓面、切面、压扁、擀皮,我不由想起曾经见过的饭店里一位专门负责擀皮的师傅。他的技艺真是高超,把面饼四个一摞,中间洒上足量的面粉防止粘连,两只手各用一个小擀面杖同时开工,眨眼的工夫,就能一次性擀好八张饺子皮,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在我们家,我三姐包饺子的速度最快,她一人抵得上三人包的,而我包的饺子却总是“保量不保质”,不时张开口,之后必由母亲检查劳动成果后并重新捏合,一家人全部围坐在桌前有忙着包饺子的、有传递饺子皮的、有调蒜汁的……忙忙活活,其乐融融。包饺子,还有一道程序至关重要,母亲总会先烧一锅水,把包好的饺子下几个到锅中,由她亲自掌勺煮熟后捞出,尝尝“咸”或“淡”。等到所有的饺子全部捏好,一个个排在那里好像急欲下锅的样子时,锅里的水也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似地沸腾了。这时,母亲立在锅旁开始正式下饺子了,看着锅中渐渐升腾起来的热气和快乐地咕咚咕咚翻着滚儿的饺子,一股成就感显现在了她的脸上,饺子熟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被母亲盛入餐盆里端上了桌。

    冬至这天,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打招呼的时候总不忘问一句:“今天吃饺子了吗?”简单的问候里包含着浓浓的关切。村头村外不时听到“吃饺子喽”的吆喝声,扑鼻而来的各种饺子香味弥漫在整个小山村……这些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冬至浓浓的节日气氛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都说冬至的饺子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我们所过的每一个冬至,吃的每一次饺子,都盛着亲人满满的祝福和爱意。咬一口饺子,品一份亲情,这一个个香喷喷的饺子里,饱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与亲情的厚重。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吃过无数次饺子,我个人认为最好吃、最美味的饺子,还是妈妈包的饺子,因为这饺子里包着幸福的味道。

    如今,父母离我们远去多年。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又是一个冬至要到了,看着窗外凄凄凉凉的雨和渐渐临近日历,想起家乡,我在想今年的冬至,也该换我为他们包饺子了,以守望心中那不老的小乡村。

屈联西 发表于 2019-12-23 18:16:15

感谢老师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逢冬至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