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豆的舞女》
文\茂名石化 钟奇峰最近休息在家看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其实,这本《伊豆的舞女》并不是一整本书都是《伊豆的舞女》,而是川端康成许多作品的合集,其中就有《伊豆的舞女》这一篇。
大概是这一篇的名声最为响亮,所以将它作为这本作品集的标题,这种做法也不稀奇了。书里还收录了川端康成十六岁时以祖父为描写主题的日记,写南京信仰基督的妓女的《林金花的忧郁》,写一个画家春天里写生的《春天的景色》,还有写温泉旅馆里的女招待们的《温泉旅馆》等文章。毫无疑问,《伊豆的舞女》是最具有川端康成风格的一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具有浓重的日本物哀美。
这篇文章讲述了19岁的学生“我”在一次旅行中与一队艺人相遇并与他们结伴而行,在与14岁的舞女的相处中,两个人之间生出纯洁的情愫。然而在旅途结束后,他们的爱情也随之结束的故事。
整体的,角色们一直在山林与村庄间旅行,透出一种与我们现代城市生活相距甚远且充满诗意的氛围。而无论是剧情走向还是人物描写,川端在整篇文章里营造出一种清淡的感伤。“我”与舞女的爱情故事贯穿全文,但是全文里并没有像普遍的爱情故事一样写着惊天动地的海誓山盟,或者为爱痴狂的柔情蜜意;就算最后的结局是两人分开,川端也没有写出那种声嘶力竭、心头滴血的悲痛。
不管是那份爱情还是遗憾,都是如此含蓄的。这种含蓄却也不是遮遮掩掩,读着这篇文章,从字里行间中仿佛能听见木屐踩在地上的嗒嗒声,山间清泉的飞溅声,甚至能静静地揣摩、想象到那些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所谓的感伤,我认为其产生的基础绝不是什么猛烈、汹涌的情感与事件,那种所带来的是悲伤、悲痛等等,而感伤这一情感则大多建立在清淡而忧郁的情感与事件中的。而《伊豆的舞女》便是如此。
细读中我亦能感觉到一份温暖,是来自朴实的民间艺人和天真可爱的舞女的,治愈了主角,也治愈了我。在旅途结束后,男主角自然而然的愿意照拂别人拜托他的那个老太婆,自然而然的和不认识的少年分享食物、睡在一起,在流下眼泪后,他的心变得澄澈了、舒畅了。可能有人会疑惑,他与舞女、艺人们分开,不应该非常难过吗,为什么反而获得了心灵的平静,是否连舞女的那份爱情也要一起跟着忘却?我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若他仍然沉湎于悲伤中,他则并没有真正被舞女、艺人们所带来的温暖所治愈。读罢全文,虽然心里透着男女主角爱情无果的遗憾情感,但我也似男主角一样,心灵在感伤中得到了治愈。
总的来说,《伊豆的舞女》是典型的具有日本风格的作品,阅读的时候切忌浮躁,应当抱着沉稳的心态去阅读,才能真正品味到作者想体现出的情绪。它很美,也有些若有若无的难以捉摸。但是如若能体会到,一定是件能感动与充实自己的幸事。 感谢明军老师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