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20-1-8 20:21:32

草鞋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何银基

    现在还有谁见到穿草鞋的?恐怕很难见到了,以致很多人大概都忘记了或者就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历史上曾有草鞋这东西。

    在五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乡村里农人穿草鞋的随处可见。在我们家乡,农民种地时多是赤脚,但当挑夫、徒步远行、上山砍柴割草时就不得不穿草鞋。乡间每遇丧葬之事,事主得给每个抬棺的备一双草鞋,这是必不可少的,到八九十年代以后,草鞋很少人穿了,就改为每人给一双解放鞋。

    其实,草鞋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据国家文物考古部门披露:在河南信阳、四川奉节、新都等地发掘的西周遗址中,均发现了草鞋实物,因此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草鞋就已出现了。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所以在汉代称之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古代的草鞋并非是穷困百姓的专利,在社会各阶层都十分流行,从古时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都以草鞋为履。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三国时的刘备曾有过靠摆地摊卖草鞋养家糊口的经历。唐末贯休有“芒鞋竹杖寒冻时,玉霄忽去非有期” 的诗句,宋代苏轼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诗句,这里的“芒鞋”也是草鞋,说明草鞋在古代一直都很普遍。

    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打草鞋。父亲从小就是一个苦孩子,为了生存和生活,各种农活杂活必须都得会一些。家乡缺柴草,每年春节后的农闲时间里,生产队里的男壮劳力都结伙到几十里外的山里去砍柴割草,在行前必须备好草鞋。草鞋在街市里可以买到,但他认为还是自己打得好穿、结实。

    打草鞋的工具叫草鞋耙子,由座子、勾弓、松紧轴及一尺高的斜三角带齿圆柱组合而成。父亲先选那些软而长、比较柔韧的稻草,喷上水,湿润后再摊在石板上晒干或阴干,再用木槌把稻草打软并清除杂质,还找来一些破布撕成布条备用。然后将草鞋耙钩固定在长凳的一头,骑坐在凳上,首先将搓好的麻绳折为四股钩挂于草鞋耙的圆柱齿上,主绳的尾端系于腰间。以四根绳子为经,再以稻草和夹进的布条为纬,双手搓、拧、扭反复交替,来回穿插在经纬线之间,织到二至三转就挤压绷紧。草鞋打好后再用木槌敲打,最后用剪刀修剪好。打草鞋看似简单,却不是人人都会,父亲打的草鞋除了自己穿用外,还送一些给别人,大家都称赞父亲的草鞋好穿又耐用。

    草鞋从历史深处走来,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奋斗精神。在我们党领导的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艰苦跋涉。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同志曾亲自打过草鞋。在长征途中,由于走得仓促,许多红军战士还赤着脚,当时红军总部的《红星报》还登载过一篇题为《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文章,把解决草鞋问题提高到增强红军战斗力的高度予以强调。以致在革命根据地里,到处传唱着“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等民歌。红军的草鞋寄托着亲人的殷殷嘱托,象征着艰苦奋斗,成为一个历史符号,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在抗战时期,仍有许多的八路军、新四军还穿着草鞋与日寇进行着浴血奋战。草鞋虽然粗陋,但在爬山和长途行军中却有日军的大皮鞋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一些老红军、老八路对草鞋有着深深的情结,七、八十年代,部队已配发了足够的皮鞋、胶鞋和凉鞋,但我还看到部队的一些老首长经常穿着草鞋。当然,那草鞋已不是当年那种草料制作的。他们说,这草鞋比皮鞋舒适、轻便、凉爽多了,在他们心灵深处,有着对那个艰苦年代永远抹不去的怀念。

    现在,穿草鞋的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凝聚在草鞋上的文化和精神,却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