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小众书坊在两年半时间里还举办了一百多场诗歌分享会及新书发布活动,这里俨然成为诗歌的园地。不少读者都是从全国各地找来,这些人是小众书坊的真正读者,来了往往就会买走不少书。
彭明榜表示,正是由于小众书坊“前店后社”的独特经营模式,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在他看来,眼前最大的困难是人才难题,他要用已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聘用更高文化素养的店员,真正把小众书坊打造成文化地标。
彭明榜的设想是:用一些资金投入再建设,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主题书店,比如刚刚试运营的雍和书庭。小众书坊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决定了雍和书庭不能成为第二个小众书坊,他希望两家书店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独立发展,期待在未来不同品牌之间能够产生“合力”。 还可以这样
将读者打造成不同的社群
近日,雍和书庭迎来了它试营业的第一场活动——第九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在这里举办“阅读+对话”,共同探讨阅读漫游与城市更新的内在联动和创想。
北京码字人书店创办人李苏皖在这场活动上分享了自己开书店的秘诀,她将书店主题定位于戏剧、诗歌与电影,开业400天,举办了204场活动,成功地打造出城市文化中鲜活的文化现场。李苏皖提出了“新”这个概念:“不仅是空间上的创新,还有内容上的创新。”她还着重介绍了码字人书店制作出品的“沉浸式话剧”。“因为在书店里演出完整的沉浸式话剧,目前全国我们是独一份。”李苏皖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创作人加入,也希望码字人能够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书店,可以长长久久地开下去。
“一个书店”的创办人文海则在这场活动上表示,他作为一个IT创业者,不是一个用传统方式做书店的人,而是用科技服务读者。“一个书店”采用会员付费制,他们给会员提供图书租借、阅读、空间和活动等综合服务。“一个书店温暖一个社区,成长一代青年人”,选择将书店开在社区周边,正是希望更接近用户,服务一批忠实用户,在社群形成一个服务满意度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售卖的关系。文海也表示,这样的定位经过租金成本、客流量、会员转化率等数据测算,在实践中探索会员付费制模式的可持续和可复制性。(文/记者 张恩杰 统筹/满羿)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