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街
文\胜利油田夏新联新华街是滨州的一个老街了,建于1979年,而滨州是九十年代才划的市。新华街和滨南采油厂只隔一条马路。是离滨南采油厂最近的一条街道。在滨州的街道里,我最熟悉的是新华街。
新华街不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新华街分墙里墙外。围墙里面有工商银行的宿舍还有一些住家。围墙外面主要是小吃一条街。有超市、面馆、包子铺、麻辣烫、快餐店等店铺,还有摆摊买蔬菜和水果、早餐的商贩。每当早晨走到这条街,那种扑鼻的、诱人的香味就刺激着我的味蕾。
因为离家比较近,离工作地点也比较近,我常到那里买吃的。有时下班后到那里买点蔬菜水果带回家。那些摊主们都很厚道。从不缺斤短两,数量总是给的足足的。我临走的时候,他们总会期待地笑着说:“以后再来啊。”
当时卖的最火爆的是新华街最北边的主营馅饼、油条、馄饨的三家早餐摊。那个卖馅饼的大哥大约四十七、八岁,他皮肤黝黑,个头不高,但很敦实。他的馅饼种类繁多,皮薄馅多,鲜香可口,供不应求。他站在街口卖,儿子骑着三轮车来送,往往是还未等儿子送来,大哥这边已经卖完了。卖馅饼的大哥一般早晨六点左右出摊,大约七点左右,有时不到七点基本就卖完了。记得我有好多次去,都空手而归。我问:“还有吗?”“没有了,卖完了。”大哥微笑着说,语气里透着满满的自豪。
那对卖油条的夫妻是南方人,他们都操着一口带有浓重的南方味的普通话。这对夫妻大约有三十七、八岁,长得还挺有夫妻相的,个头不高,身材微胖,红润的圆盘脸。他家的油条做得非常正宗,酥脆可口、香气扑鼻。每天早晨宾客不断,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
那位卖馄饨的大姐大约四十开外的年龄,她身材瘦小,五官小巧而端正。在街口摆了几张桌子和几个板凳,馄饨味道不错,馄饨个大馅多,咸淡适宜。每天也是宾客不断。这三家早餐摊在当时还是小有名气的。
但当时我光顾最多的是一对小夫妻开的超市。我喜欢吃零食,常到他们那里去买一些比如五香花生米、萨其玛、豆干等零食。超市在新华街的西北角。超市不大,布置得整洁有序。这对小夫妻大约三十出头左右,妻子修长苗条,温婉秀丽。丈夫挺拔高大,英俊洒脱。我心里直呼:好一对璧人。真是珠联璧合。这夫妻俩性格随和,每次我去了,都姐姐、姐姐地叫得亲热,都和我聊一会儿。让我感到很温馨。
记得有一天,我到超市去,发现超市里坐着一位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陌生的女子,圆圆的脸庞,穿着朴实。我环顾了一下超市,发现超市的布局和以前不一样了。货物也更换了一些。我诧异地问:“老板今天没来啊?”女子沉重地说:“他们不会来了,他们遭遇了车祸。”我大惊:“不要紧吧?”女子的眼圈红了,难过地垂下了头。我不忍心再问下去,我怕听到更不幸的消息。我忘了买东西的事,强忍着泪水,逃也似的跑了出去。那是多么好的一对夫妻,相貌出众,对人和善。为什么这样的灾祸要发生在他们的身上?难道是天妒红颜吗?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家超市,也再也没有去过新华街。需要买吃的,我就去赶大集或是到别的超市去买。想到那对夫妻,我就想流泪。我怕触景伤情。
今天早晨我遛弯的时候转到了新华街。街道比以前整洁多了,但也萧条多了,摆摊的明显地少了。那个卖馄饨的大姐看不到了,那对卖油条的夫妻也不见了,那个卖馅饼的大哥也没见到。记得当年我经常买他们的早餐。我还记得当年他们的生意是多么地红火。
那些店铺仍在,超市仍在,但我只是远远地观望,没有走近它们。我默默地祈祷:新华街啊,祝你的明天越来越美好。新华街的人们啊,祝你们越来越幸福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