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重建40年的回顾与展望
入选理由:2019年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发展历程、成就、局限和未来发展开展了广泛研讨。1.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社会各领域的新形势,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反思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式,提出应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实践出发的基本立场。3.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总结了西方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讨论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为应当在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中审视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演化和学术贡献。4.关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社会结构变迁、智能社会、脱贫攻坚、城市空间变化、乡村振兴、人口问题等。 专家点评:立足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展望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2019年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关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既体现了社会学界对自身发展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学术理论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以及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洞察。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践立场的讨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能从根本上站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立场,而且能同立足实践的各种当代社会学流派开展对话。关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三大体系”的讨论,不仅关系如何把握中国社会学历史演化及其同西方社会学、中国传统社会学思想的关系问题,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少杰) 热点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入选理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学术理论界聚焦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1.深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命运一体性特征。2.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过程中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和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3.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对各民族各地区的实践总结,探索培育路径。4.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联系起来,明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 专家点评: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建设路径等宏观层面的解读,以及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的多角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
(点评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教授金炳镐) 热点8
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
入选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和路径探索。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中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确保稳定脱贫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存在的瓶颈制约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2.中国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在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经验,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 专家点评: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1.对新中国70年来的脱贫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摆脱贫困提供了基础条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策略有效确保和提升了扶贫效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2.对具体扶贫政策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认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脱贫具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财政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措施将有利于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分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建议将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借鉴到乡村振兴中,通过制度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汪三贵) 热点9
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入选理由: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关注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重点,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2.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机制和新动能,着重研究了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形成路径,以及如何拓展城市群、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强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功能,创新高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3.着眼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围绕老少边穷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障存在的不足等,探讨了如何激活要素活力,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区位优势,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 专家点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学术理论界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化研究。1.进一步研究经济带演变规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2.进一步研究区域差异问题,探讨加强区域优势互补、控制区域分化的有效途径。当前,传统增长极下滑造成制造业发展停滞和下降,削弱了对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带来新极化现象,区域分工的新形态、新极点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3.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探讨贫困性质的转变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区域途径;对资源枯竭地区和老工业基地,要研究挖掘创新潜能,探寻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点评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久文) 热点10
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
入选理由:随着信息爆炸、知识激增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逐渐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走向“如何学习最有力量”。在此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引人关注。对此,学术理论界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核心素养培育与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所体现出的不仅是基础教育育人标准的改变,还包括知识观层面上的深层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势在必行。2.信息化学习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下,计算机和互联网支持的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仿真学习、虚拟学习、翻转课堂、智慧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3.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认为,学习理念、环境、工具、媒体、材料等都是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而新理论和新理念、新媒体和新技术、国家政策等成为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路径。 专家点评:2016年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2019年,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因何而变。主要包括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新技术的驱动。2.为谁而变。学习方式变革的目的是“成人”,使学习者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3.怎么变。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包括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4.变到哪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质的信息化环境,更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及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构、再造与再定义,形成混合化、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系。
(点评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0日 11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