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20-1-13 20:31:50

儿时春节

    文\西南石油 何静

    一说起春节,我总会回忆小时候。或许是因为那时的“春节”意义非凡。

    小时候,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我总盼着“过年”。过年意味着有压岁钱拿,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饭菜,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

    在我的老家,腊月二十三( 大寒),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灶王”对于农家人来说非常重要,人们认为:“灶”乃是一家健康之本,饮食之源,所有的饭菜都是经过“灶”做出来的。老人们会虔诚的祭拜灶王,诉说一家的愿望以及感谢,希望灶王能把这些话带给天上的玉皇大帝。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天是大扫除的一天,我的老家称之为“打扬尘”全家人会从自家的房前屋后,开始仔细打扫,扫落叶、清杂草、挖排沟。

    我们会用自制的工具,鸡毛和竹竿做的长鸡毛掸子,扫去房顶和墙壁上的蜘蛛网及灰尘。忙完外面忙里面。全家一天辛苦之后,家家户户都会焕然一新。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做好第一手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上街备年货。每逢赶集日,乡镇上几乎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们纷纷回来和家人团聚,采购各样年货。这和平时冷清的乡镇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家家户户都会用新鲜猪肉和豆腐,以及红薯芡粉混在一起,搅拌均匀。放在竹子做的蒸格上,抹平。表面涂上新鲜的鸡蛋液,蒸熟。我们称之为“捆煎”。蒸熟后的捆煎像蛋糕一样,表面金黄黄的,看着很有食欲。

    趁着热乎劲,母亲会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塞到我的嘴里。此时的内心,仿佛吃到了世间最美味的食物。那种“满足”无法言语。

    邻里之间还会相互以“捆煎”馈赠,看哪家的味道好,相互学习。“捆煎”可用于煎、炒、蒸、煮,总之味道美极了。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在我的老家,这一天远嫁的亲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来祭祖。而作为主人家,我们并不一定在这一天去祭祖。而是忙着为客人准备好吃好喝的,等亲人们祭祖回来,大家就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吃着可口的饭菜。此谓“团年”。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除夕来临,也就意味着真正的“过年”来临。

    早上起床,吃完早饭,一家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布置院子,意图让年味更浓烈。

    午饭前,主人家一定要完成祭祖仪式,才能回家吃午饭。老人们常说:“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此传统代代相传。

    年夜饭一定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寓意体现这一年一家的收成或收入。大人们忙着喝酒聊天,小孩们忙着嬉笑打闹。

    饭后,我们就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晚会,边吃着瓜子糖果,一起“守岁”。大人们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小孩们说着吉祥的颂词,跪拜谢礼。零点整,跨年之际,家家户户准时放鞭炮。放完鞭炮,煮汤圆。

    说起汤圆,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时候,家里贫穷,汤圆也就成了奢侈之物。自家做汤圆,用糯米打成粉状,此为汤圆粉,红糖剁碎,此为汤圆馅“心”。

    那时的我特别喜欢吃汤圆。春节期间某一天的早上,趁着家人去串门,我偷偷地自己搓汤圆。由于是第一次自己亲手做,比例的拿捏,就不是那么到位。

    想着平时看母亲做的样子,我用温水调好了汤圆粉,搓好自己还算满意的汤圆,煮熟后,美美地吃了个够。

    可那之后好多天,都不想再吃任何东西。母亲知道后,并不责怪我,还心疼的鼓励分析道:“应该是搓的太大,没有煮熟,伤了胃。我相信经过这次,我的女儿又成长了!”后来的好多年,我都不怎么喜欢吃汤圆。

    回忆儿时的一幕幕……发自内心的笑容,已悄悄爬上脸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时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