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20-1-22 20:13:13

家乡的薯粉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何银基


    村庄的开山先祖可能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认识不足,以致他们的后代很快就遇到了急剧膨胀的人口与有限土地的尖锐矛盾。土地少不说,还干旱贫瘠,幸好番薯适应性强,产量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所以番薯成为家乡田园里的主要作物,也成为人们养命的主粮。

    现在人们热衷于谈论保健食品,也往往把番薯列入其中。不错,早在明代,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就将番薯列为长寿食品。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番薯也一样,它含有“气化酶”,吃多了会出现胃灼热、呕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都把番薯当成主食,且不说会不会吃腻了,就是吃不腻,也不见得能保健。在家乡,开始番薯的吃法很单一,或者清水煮切块的鲜番薯,或者清水煮晒干的番薯片。当然,如果有大米,用鲜番薯和番薯片熬稀粥也可以,但一般的农户大米少得可怜,过年过节才舍得吃。

    后来,不知是谁发现了番薯的“去粗取精”之道,把鲜番薯洗净后磨成泥状,用清水把薯粉过滤到陶器里,待薯粉慢慢沉淀凝结后倒掉废水,挖出来捏碎后放在簸箕里晒干,就成了形状和大小不一的雪白颗粒,这颗粒一放到水里就溶化,手指一碾就成粉,所以叫它薯粉。薯粉是番薯的精华,它和愣头愣脑的番薯大不一样,立刻就有了万千变通的灵气。有了它,人们便可以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绚丽多彩的美食,让它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式和变化无穷的口感。

    变身成粉条,这是薯粉的最大去处。做粉条可能不止一种做法,在家乡,先把薯粉加水调成糊状,然后倒在蒸笼里蒸到一定程度,取出切成长块,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后,在块状的薯粉开始变硬但未完全硬化的时候,用类似刨土豆丝的那种刨刀把它刨成丝丝缕缕,轻轻柔柔的一根根粉丝。这掌握时机极为重要,太软了,刨不成丝,太硬了,刨不动。整个过程都需要老到的经验,得请专门的师傅来做。刨成丝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把它团成一团一团的晒干了,就可以长时间储存了。

    薯粉粉丝在家乡可是宝贝,它可焖、可炒、可煮,无论是在宴席、还是在家庭节日饭桌上都是一道佳肴。小时候母亲做的粉丝美食的味道,永远铭刻在味蕾的记忆里,现在每到超市,看到薯粉粉丝总要买些回家,既可以加些海鲜焖着吃,也可以在火锅里烫着吃。在家乡农家酒席上,往往少不了红鲟焖薯粉粉丝,以红鲟、蛏干、干贝、海蛎、虾仁、瘦肉等美味为佐料,辅以芹菜、大蒜、洋葱、猪油等,经过大厨的精心烹饪,一大盘具有乡土特色风味的焖薯粉粉丝即可上桌。

    在过去粮食紧缺的年代,不是每年都有那么多的薯粉做粉丝的。毕竟要五斤左右的鲜番薯才能加工一斤的薯粉,过滤掉薯粉的番薯渣只能做猪饲料。不过,许多时候也把番薯渣磨成细粉,充作糊口的粮食,但口感和味道都令人难以接受,纯粹是一种无奈之举。而薯粉是每年都会加工一点的。在家乡有“更顿”一说,所谓“更顿”,就是为了节约主粮,也为了变换口味,薯粉就是用来做“更顿”的。最常见的是调薯粉糊,用蔬菜和一些调料做汤料,烧开后用少量的薯粉加水调好倒入沸水,搅拌再烧开后调好味道就行了。在重大节日,用无刺的海鲜或肉片腌渍后,调上薯粉一块块挑到烧开的锅里,那种美味妙不可言。现在,福清的酒店往往都有蛏粉这道乡土特色菜,就是用薯粉和海蛏做成的。

    薯粉还可以做出许多花样的食物,什么海蛎煎、薯粉丸、薯粉饺等等。家乡人怀着对上天的敬仰和对故土的眷恋,用自己的智慧创制了薯粉的许许多多的美味,让清贫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屈联西 发表于 2020-1-24 14:57:08

感谢明军老师分享!

羊君 发表于 2020-1-26 20:25:35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来访回帖!问好春节快乐!

煤缘 发表于 2020-1-29 09:16:59

感谢赵老师分享,向赵老师问好!

煤缘 发表于 2020-1-29 09:17:08

祝赵老师初五愉快!

羊君 发表于 2020-2-1 18:56:38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初八快乐!

羊君 发表于 2020-2-1 18:57:01

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的支持!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乡的薯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