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讨】破解“中看不中用”的困局
【创新探讨】破解“中看不中用”的困局
■程友华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活力源泉。没有创新,就难有突破。有了创新,不能运用也是徒劳。尊重创新成果、保护合法权益、弘扬首创精神、推动成果转化,创新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制度性障碍以及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原因,造成在一些单位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有的创新成果由于缺乏实用价值,获奖之日就成为其终结之时;有的创新成果由于论证不够充分,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的为完成创新任务,玩起“新瓶装老酒”的花样,成果更跟创新创效不沾边。
2016年12月,在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指导举办的“创新中国行——寻找创新创业之星”总决赛中,从全国7个赛区200多个项目中“拼杀”出来进入决赛的9个创业项目,竟有8个遭到批评。为什么会如此尴尬?
“我觉得你这份商业策划书做得特别糟糕,这是在糊弄我们这些评委,不要以为我们不熟悉这个行业!”对于一家芯片创业公司的“路演”,天然资本创始人高东亮毫不客气,直接对参赛公司提出批评。高东亮认为,这家公司也许低估了评委们的专业程度,其商业策划书仅仅将其所从事行业背景简单介绍一番,几乎没有涉及企业如何盈利、如何定位等创新的核心内容。
“创新项目不涉及创效、不涉及创新路径甚或是创新着力点,何谈创新?怎么创新?”创新不是花瓶,不能只图好看,不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创新就仅仅是一种形式,其所谓的成果也就仅仅是一种摆设。这不仅劳民伤财,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会带坏创新风气。
以往对创新人员的激励,都是根据创新成果在各级的获奖情况,实行一次性奖励,基本不考虑成果实用价值所带来的收益,致使在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中存在“为评奖、评职称而干”的现象,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好看不中用”的“花瓶式”研究。这种风气如果长期存在,必将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搞创新不能奔着奖励去,要注重解决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2019年11月26日,重庆能源集团松藻公司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一改“重奖励不重运用”的简单做法,研究制定在对创新人员实行一次性重奖的基础上,把创新成果转化利用效果与创新人员收益直接挂钩,按运用成果产生效益的3%~10%对创新项目主要人员实行“分红”激励,引起公司创新人员的广泛关注。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以重庆能源集团松藻公司为例,该公司将创新成果的实用价值与创新人员收益挂钩,把对一些实用型创新成果的激励措施正式写入《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2020~2022年科技创新规划》中,给创新人员吃下“定心丸”。同时,该公司运用“互联网+技术”模式,集合社会优势资源,采用“厂厂联合、厂研联合、厂校厂院联合”等多种方式,联手创新机构,开发创新项目,拓展创新人员探索创新空间,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利用。目前,松藻公司通过前期合作与研发,拥有117个带式输送机、绞车等安全标志、两个发明专利、9个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合作研发的《急倾斜薄煤层俯伪斜综采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煤矿井下割缝复合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不是花瓶,不能只图好看,不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学习了 创新就是要注重解决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说得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