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震雹塔”
再游“震雹塔”张志杰我的家乡在河北冀州,村里的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元代的“震雹塔”。儿时,那里虽然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但对“震雹塔”却了解不多。大家只是望着高高的塔身,细细地观察着它,各自猜想着它的高度、层数、形状,对于塔身各面的雕刻更是充满了好奇。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疑惑也一一破解。听老师们讲,“震雹塔”为元代建筑,全部用青石雕刻砌造,通高8米,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为六棱锥体,塔顶是一个1.5米高的石葫芦。自下而上,除塔基、塔葫芦外,分为四层:第一层直径2米,阳面有一群象浮雕;第一层和第二层衔接处刻有莲花浮雕;从第二至第四层的阳面依次刻有龙首、宝瓶、佛像浮雕;第四层有阴刻塔文——“震雹塔”等文字。
如今,远离家乡工作多年的我,对于“震雹塔”的记忆,有了些模糊,也常常想起张老师。故借“鼠年”探母之时,再游“震雹塔”,再续师生情。
新春的冀州大地,暖意渐渐战胜了寒冷。节前携妻儿到“家”的我们,感受了父母的嘘寒问暖,感受了亲朋好友和乡里乡亲的热情问候。
几个儿时的好伙伴,听说我回来了,便不约而同地进了院落,非要拉我小酌几杯。妻子见状,忙上前说道:“志杰,身体以不胜酒力,不如我们明日看望老师,一起来实现志杰的一个小愿望。”好伙伴们异口同声的问道:“啥愿望?”我说:“明天揭晓答案。”
年二十九,我们一行来到了村里的张老师家中。问候和介绍之后,我和张老师畅谈起了小学时光。张老师是一位民办小学老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成了我和小伙们少年时的一本活“故事书”,尤其是家乡的人文、地理、名胜等故事。
这时,我把我的愿望告诉给了大家和张老师,就是让老师再给儿子讲一讲“震雹塔”的故事。他听后高兴地说:“志杰,做得对,不能让咱们的后代忘了历史,忘了咱家乡的名胜古迹。”
就这样,我们离开张老师家,簇拥着他慢慢走向“震雹塔”。一路上,张老师给妻子和儿子介绍着村里的人文地理,村约民规。儿子高兴的说:“有这样的好传统,咱村发展的会更美。”张老师拍拍儿子的肩也高兴地说:“小伙子,听到你的‘咱村’二字,让我很激动啊。说明孩子没有忘本。”
我们一行来到“震雹塔”时,已接近晌午。人流稀少的“震雹塔”前,再次聆听了张老师动情的讲解。
在古塔第一层正面,铭文多以无法辨识。张老师指着上面“南无释迦牟尼佛”,说道:“这几个字,表明这是一座佛塔,在刻文的落款处可辨出“嘉靖三年”字样,应该是石塔的落成年代。你们看第二层正面神龛两侧刻有“大清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全村发心重立”,这应该是修复年代的记载。……”张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让儿子和妻子听得也入了神。
回家的路上,据张老师说,过去村里曾有多座寺庙,现均以无存。过去,每年春季村名都会在塔下举行仪式,祈祷免受雹灾,这也是“震雹塔”名的由来。现如今,由于“震雹塔”别致的建造,精细的雕刻,成了家乡一带仅有的一座石塔,也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头望着逐渐远去的塔身,我问儿子:“你刚才在“震雹塔”下许下的啥愿望。”儿子毫无保留地说道:“一祝国家美好富强,繁荣昌盛,二祝人民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张老师闻听跨到:“好愿望。”大家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那掌声和爽朗的笑声,传出很远远。(张志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