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味马兰头
文\江苏石油黄卿马兰头,是常见于南方地区餐桌上的野菜。
马兰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书中写到:“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丫,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对它的药用价值,《本草正义》记载,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
其实,在南方,马兰头有很多名字,螃蜞头、鸡儿肠、田边菊等等。它原本就是野菜,生产于田野、山坡、水塘边,小时候很少见到有人拿来售卖,偶尔有老人家采摘了,用筐装就,挑进城里,也不过给懂得的人尝尝野意,也不值几个小钱。
在皖西大别山区六安市的农贸市场,至今还能看到,穿着粗布的斜巾棉袄的阿婆,走在清晨寒冷的雾气里,背着一个大筐,老人家年纪不小,你却看不出一丝丝沉甸甸的样子。走在菜场里,哪里有无主的空地,站稳了之后,缓缓地取下竹筐,小心翼翼地展开她的野菜。野菜有两种,一种是和蒲公英的叶子相似的马兰头,一种就是野生的荠菜。离开六安近三十载,听到老人家的乡音,内心软软地感动着。
不一会儿,这些菜便找到了他们的买主——几个阿姨,几个阿公,按斤大把把菜装进了布口袋,当我问到怎么做的时候,几乎都是一样的答案,凉拌。说完,还要附加一句——怎么做都好吃。因为大别山的野菜味道浓,野味香,拌小豆腐、豆干、花生米,都是味道绵长,爽口开胃。
其实,新鲜的马兰头不宜直接凉拌,洗净之后,在开水中焯一下水,去除鞣酸和苦涩,而后才有清香扑鼻。汪曾祺先生曾经描写他的奶奶“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兰头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
现如今,人工养殖的马兰头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的卖。吃马兰头不必受制于时节,做马兰头倒是一样的讲究。需要吃嫩叶,真的到了炎热的夏季,茎叶变得肥硕,就有些老了。南方人喜欢将马兰头切碎,加入芝麻油,稍许的酱油拌食,格外有滋有味。我的祖母,喜欢切下马兰头的嫩叶,加盐,腌成咸菜。
做的最广的,恐怕就是马兰头拌香干。不管什么干子,都得切碎,如果不够碎细,就会破坏这道江南“名菜”的整体效果,口感也会受损。最终是要使得两种碎末充分混合,之后依次加入香油、酱油、糖、胡椒粉。还最好用上好的白胡椒粉,撒上之后,画龙点睛,提调出难以描摹的美味。
其实,《西游记》曾记载,被救的樵子答谢唐僧师徒:嫩焯黄花菜,酸蜱白鼓丁。浮墙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煮烂马兰头,白爊狗脚迹。作者吴承恩是想告诉我们:马兰头,自古有之。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问好! 祝赵老师周四愉快!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来访支持!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回帖辛苦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