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怀想
文\浙江金华武义石油严程林假期闲来无事,在纪录片专栏里翻翻找找,发现评分位居高位的赫然有《布衣中国》。想起自己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还是在2015年。尽管是时隔多年的重温,但我依旧被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深深感动许久。
这部片子并不是单纯地对制衣的材料、款式、印染等元素的变迁史,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论述,而是透过一个又一个身处不同时代的手艺人的故事,将人文情感蕴含其中,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爱”似乎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这份爱,既是衣匠对制衣行业的热爱,也是家族成员对后代的疼爱,更是被迫分离半个世纪的丈夫对妻子的怜爱。无论是哪一种爱,都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服装更深层次的意义,令它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久弥新,世代传承。
择一事,终一生,衣匠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超出了世人的想象。服装无论是对设计师,还是对购买者而言,都体现着个人独特的审美。这份美,从小处看是自由,从大处看还是自由。匠人们就为了这份纯粹的自由,在自己的制衣领域里,默默坚守着。
曾被日军炮火摧毁的“桐乡染坊”,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得以重开,却不料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日渐式微。
然而直到今天,年逾古稀的掌柜依旧坚持每日开门营业,承接蓝布印染生意。而做活计的伙计也只剩下他一人而已。蓝印花布尽管曾经风靡一时,但它的印染工艺,过于复杂繁琐,很难再有传人。老先生只好事必躬亲,自己颤颤巍巍地戴上老花眼镜,赤着双脚周游在染缸之间,用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浸染着布料。
当镜头里的蓝底白花布,伴随着“唰——”的一声干脆的响动,从架子顶端倾泻而下时,作为观众的我,心中不由升起一阵爽快的悸动。我不单单惊叹于蓝印花布的美丽,更惊叹于老掌柜的坚守。
乡间节令,灶头灯下,变的是人间,不变的是传承。手艺要传承,血脉也要传承,情感更要传承。传承的载体又通常由一块布、一件衣来完成。
人们总用一件新衣来迎接一位新生儿。在浙江湖州,世代养蚕人在为秋后临盆的堂妹,准备一件丝质襁褓。要制作这样一件小巧的襁褓,整个家族可谓是倾巢出动了。从等待蚕茧开始,到晒洗、拉丝、织布,再到最后的缝合,每一步都由一位或者几位家庭成员亲自完成。这时候衣服彰显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家族成员们千丝万缕的情感的寄托。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夕,通信兵庄峤云被部队紧急召回,不明就里地踏上开往台湾的船只,从此与新婚八日的妻子王秀华,天各一方,分别近半个世纪。随着“三通”的出现,庄老辗转联系上了王奶奶,破镜重圆,庄老首先想到的,却是要为妻子缝制一件优雅的旗袍。
原来,庄老当年被派往上海出差,他本想购置一件旗袍当礼物,等回到青岛就送给新婚的妻子,谁知造化弄人,部队匆匆发出命令,让他从上海的港口集结出航,下了船他才发现,自己来到了台湾。从此,两人之间隔着苍茫大海,杳无音信。
为了弥补缺憾,庄老亲赴上海,找到老师傅褚先生,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为王奶奶缝制一件独一无二的旗袍。制衣匠人缝制旗袍时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爱情的注脚。最后的镜头里,王奶奶穿着绛红色的旗袍,和庄老肩并肩地走在青岛海湾的沙滩上,有说有笑地回忆当年。甚是美好。
不管是手艺传承,还是家族传承,又或是情感传承,每一件“布衣”,都是华夏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积累,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锦。抚摸着身上穿着的衣服,我们心中应有一种虔诚,那是对温暖的感激,对辛勤劳动者的敬佩,对这个筚路蓝缕的民族充满希望与眷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