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春节都是一份守候
文\厦门石油张小巧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形象地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称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打从我记事时起,一年最为期待、印象最深的便是春节。春节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新衣服穿,可以跟随大人拜年,每天都有数不尽的欢乐。那时年幼,虽不懂过年的意义何在,但是刚过完年后便又开始期待下一个年的到来。
认识理解春节从守岁开始,渐而懂得春节有守候的意思。守岁是春节里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和环节,无论男女老幼,都非常虔诚地恪守这个习俗。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只不过旧时守岁方式比较单一,通常北方是一家人围炉话家常,南方则是亲友团聚饮酒喝茶,亲人们难得在一起有说有笑,小孩子穿上新衣服,在一旁做着游戏,蹦蹦跳跳地,一同等候新年来到。时至今日,守岁因春晚的兴起,慢慢演变成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守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临近年关,思乡的情绪弥漫心头,内心莫名其妙蹦出想要回家的念头,毫无理由,亦无征兆,心中默念千百遍今天便要动身,急迫之情溢于言表。有些时候,错过春节回乡,常常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独自流泪。
遥望故乡,默默祈祷远方的亲人们一切安好。我不知道是不是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但故乡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尤其是春节将至之时。
每一个春节都是对岁月的守候。春节就是时间的一个分水岭,一边记载着过去,一边憧憬着未来。每一个人在这一天都会老去一岁,年轻人则会成长一年。一年三白六十五天,只有到了这天,每个人开始手忙脚乱盘算起日子,觉得岁月紧要起来。
收获满满也好,一无所获也罢,过了年又是新起点,还有从头再来、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岁月没有保质期,人生没有保鲜膜,懈怠岁月,人生必定蹉跎。每个人都会在春节时,悄悄许下一份承诺,等候下一个春节时兑现,春节是答案揭晓的时刻,更是对岁月守候的见证。
每一个春节都是对亲情的守候。春节就是在外游子归来的集结号,买一张船票、机票、车票,找一条最近的路,用最短的时间,回到亲人的怀抱。父母在,家就在。
回家看老人、看爸爸、看妈妈、看爸妈,即便爸妈不在了,也可以看看其他亲人。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人生割舍不了的牵挂。
只有春节这一看,显得特别隆重,也特别有意义。我们平日里有万千个与亲人爽约的理由,在春节这个时刻,任何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既张不开嘴,也撇不开题,我们无处可逃,回到家乡回到家里是内心的期待和愿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什么穿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守候了这份难得的亲情,这便是幸福的密码,开启了我们幸福的人生。
每一个春节都是对习俗的守候。春节有着这样那样繁琐的礼节和习俗,节奏简快的今天,我们操作这些沿袭的习俗,没有半点的急躁,相反漏掉哪一个环节,我们便变得不安和忐忑起来。春节伴随着我们成长,那些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甜蜜的回忆,而我们又把这份甜蜜传给了下一代人。
办年货、贴春联、挂灯笼、猜灯谜、吃元宵、吃水饺、吃面条、逛花灯、打年糕、划龙船、祭祀祖先、给长辈拜年等等,构成了春节忙碌的理由。即便在通讯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忘挤出时间在电话里、短信里、微信里、QQ里相互拜年、互致问候,这便是对习俗的守候、延续和传承。
每一个春节都是对责任的守候。春节守候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在这万家团聚的新春佳节,各行各业依然有人坚守在岗位上,有的甚至数年没能回家过年。“一家不圆万家圆”,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用责任和使命,用忠诚和青春,用激情和热血,使我们的春节更加祥和安宁。
他们把思念和祝福深埋心间,把牵挂和期盼刻在心底,把爱恋和鼓励藏在深处,让漫天绽放的烟花和爆竹带去节日的问候。因为责任,我们多了一份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因为责任,我们即便在远方也能感知家庭的温暖;因为责任,我们更懂了每个佳节团聚的来之不易。虽然远在异乡,依旧是满满的年味。
春节承载了我们一生的守候,我们在春节里追忆流年,思念故土,怀念亲人,追寻习俗,那里有欢笑,亦有守候。
我们在春节找到了“家”的真谛,看到了亲情的温暖,更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这便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千万里千万里,我也要回到家里的最原始的萌动。每个春节都是一份守候,正是每个人的坚守,我们找到了春节守候的幸福和快乐。 谢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 1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回 2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来访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