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麦粑
文\厦门石油张小巧对于苦的认识,小时候给我最深最直观的印象和感受来源于苦荞麦粑。年少时一直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家里缺吃少粮,记忆中的饥饿感无时不在,揭不开锅的体味历历在目。
早稻种下不久,还没等到抽穗,家里就断粮了。害羞的父亲蹲坐在屋前,四目无神。对于借粮,勤劳朴实的父亲总是难以启齿。看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慈祥的母亲收起她的全部尊严,低声下气挨家挨户去借粮。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新熟了(早稻收割),就还过来。”
虽有承诺,但借粮绝非易事。一则那个时候,村人的日子都难过,余粮颗粒有数,二则我家孩子多,村人对母亲的话总是抱怀疑的态度。母亲再怎么诚恳,如何谦卑,稻谷还是很难借到,好心的人最多会借给一些土豆、红薯、毛芋之类的农作物。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苦荞麦,这还是二大爷掏干缸底给了母亲十升。正是这难得的苦荞麦,一直熬到“新熟”,熬过了那段没粮的日子。
苦荞麦是一种耐旱耐寒的农作物,一般种植在旱地里,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壤,在农村种植比较广泛,可是产量不高。那时,家里年年都种苦荞麦。苦荞麦是不能单独吃的,因为味道极苦,难以下咽。母亲把苦荞麦磨成浆,和土豆或红薯或毛芋混在一起,加些白糖,用来蒸粑,就是农村常说的苦荞麦粑。当然,最好的还是配上白米浆,可惜家里没有大米。直到家里有了余粮,我们才真正吃到白米浆蒸出来的苦荞麦粑,成了我一生难以忘却的味道。
苦荞麦粑虽说入口苦涩,但是味道独特,更紧要的是可以充饥、填饱肚子。那时年幼,不喜欢苦味,望着苦荞麦粑,迟迟不想下口。母亲总是在一旁鼓励我们多吃点,味道很好。第一次入口,苦味弥漫整个嘴巴,吞也不是,吐也不敢,但终究饥饿战胜苦味,还是吞下肚了。
待我们一个个长大,家里生活慢慢好转,彻底与靠借粮接济的日子告别了。或许是深受苦荞麦的影响,我一直对苦味情有独钟,比如苦瓜、苦菜、苦笋等,一直是我家餐桌上最喜爱的菜肴,吃起来入口虽苦,但能败火醒目、满口清爽,同时还能清心明志。只是我长大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小时候那独特的苦荞麦粑了。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太给力了! 祝赵老师周四愉快!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支持!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辛苦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