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飘香忆奶奶
文\温州石油 姜婷婷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和往年一样,乡下的奶奶打来电话,“清明回奶奶家吗?”我爽快地回答“回的,回的……”搁下电话,眼前清晰地浮现出奶奶做的青翠欲滴、清香扑鼻清明粿。
清明粿,也叫青团。或团子状,或饺子状,或花冠状……地方不同,形态不一。是清明寒食时节江南一带的时令小吃,寒食节源自春秋时代“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因不肯领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抱树而被烧死,百姓为了纪念他的高风亮节,每到清明不生火做饭,以寒食充饥。清朝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记载了清明粿的制作方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后来,逐渐形成风俗流传至今。
记得小时候,每当清明节前夕,奶奶总会大展厨艺,亲手制作百来个清明粿。然后送到她的六个儿女家去。
别看清明粿小小一个,每一步的制作工艺都很考究,尤其是面皮的制作,奶奶可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疏忽。清明粿的“青”来源于天然染色的“艾草汁”。当春风拂过大地,艾草开始扑腾冒尖的时候,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七十五岁的她总会选个天气晴好的清晨背着小箩筐上山采艾去。奶奶只采在阳光下青翠欲滴的艾叶,她总是很认真,一丝不苟,戴着老花镜的她,仔细挑选着,有点损坏的会放在一旁,始终为我们准备最新鲜的。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我们这一辈的人去找怕是都不认识,会把这“珍宝”当做野草吧。可奶奶每次都会采上满满一箩筐,洗干净,再用石锤捣碎成泥,自己却是用不了多少。奶奶是个热心肠,“既然采了,就多采点,可以分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接下来就是炒粉。炒粉是个技术活,要掌握好火候,不能炒焦,也不能炒熟,不然都会影响面皮的口感。外婆家特地保留了土灶,在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大口的锅,炒起粉来事半功倍。
然后将捣好的艾草汁揉进炒好的面粉里。揉粉却是个体力活,将艾草汁慢慢地揉进粉团里,一点一点,仿佛把整个春天颜色都融了进去。揉透的面皮香甜软糯,蒸熟以后透绿发光,格外亮眼。
青团的面皮制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包馅料了。清明粿里面的馅几乎都是奶奶自己种的,我和弟弟喜欢吃笋,奶奶便多备一些。每次看到一大脸盆的菜,妈妈便心疼,让她少做点,奶妈总会笑笑说:“孙女们喜欢吃,我怎么能少做呢,只要你们吃的开心,做再多也不累。”奶奶还说,“家里人多,口味不一,有喜欢吃甜口的,有喜欢吃缄口的,每样都得做点才好。”听了奶奶的话语,我心里暖暖的。
打粿的那天奶妈能从清晨忙到傍晚,几十年如此,她的头发也从乌黑做到了花白。做好的清明粿奶奶自己吃不上几个,都会捎给在外打拼的儿女。我们总是劝她,累就别做了,现在外面现成的买买方便着呢。奶奶却总是不乐意,“大家都在外面上班,回来总会想念我做的粿子。看你们吃得开心我也开心,谁知道我还能做几年呢。”言语中透露着奶奶对小辈们满满的爱,也透露出些许伤感。
自从成家以后,回去陪伴奶奶的时间少之又少,每次去了也是匆匆回来。清明粿更像是一种寄托,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年又一年,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才会从无情的时光里,体会到脉脉的温情,它给心以最温柔的抚摸,让心踏实,安宁。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太给力了! 祝赵老师开开心心每一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