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敲梆声
文\山东淄博石油分公司王颖冷空气来袭,又是倒春寒。
坐在窗边晒太阳,有隐隐的梆声飘进来,一长两短,韵味悠然,我仿佛看见一个穿长衫戴墨镜的算命先生,手握竹竿走在寂静的街道上。
那是故事里的情景。
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百姓往往简单粗暴地称之为“算卦的”,不问名不访姓,以职业称之。算卦的进了村,便敲起梆子,一长两短,声音不大,却传得很远。遇上糟心事的人家,便牵了算卦的竹竿,将其引到家里,奉上一碗粗茶,借问祸福。
常有好奇的孩子,扒门探看究竟。主家撵不走,散了又来。算卦的倒不介意,屈指算他的前世今生。无论算得准不准,大概是准的,最不济也沾点边,否则如何以此为生。主家听了命途解读,敬奉些许银钱,便恭送算卦的出门——心诚则灵。
街上又响起了梆声,一长两短,韵味悠然,像无形的摇篮,能哄人入梦。
天光未亮,许多人的梦还未接近尾声,轻快的敲梆声已穿门入户,直奔梦乡而去。即使呼吸匀密,酣梦沉沉,也本能的知道,新鲜的热豆腐已上市了。
七两黄豆可换一斤豆腐。一杆秤,一个秤盘一个口袋。黄豆倒进口袋称好斤两,再掀开笼布切豆腐,将嫩如凝脂冒着热气的豆腐搁进秤盘,称好交与换豆腐的人,整个过程无须赘言,顶多聊几句闲天。
卖豆腐总给人忙碌的感觉,两手不停倒腾,称完豆子切豆腐,放下秤便敲竹梆,“梆、梆梆、梆梆梆……”梆声清脆欢快,几乎无规律可寻,却总能唤醒人的愉悦,开始一天的新生活。
数年后,我离开农村,定居在一个小城,也开始为柴米油盐亲力亲为,才知道原来豆腐不止清晨有卖,中午,黄昏照样买得到。卖豆腐的人也不再敲梆子,豆腐车往那里一摆,买的人便来了。不变的是那永远湿漉漉的笼布,和笼布下冒着热气的豆腐。味道嘛,有老有嫩,有软有硬,看你好哪口了。
时光是个让人忍不住为之叹息的词儿。岁月如梭,白驹过隙,过往的一切都不再复返,老物件或进了博物馆,或莫名消失,鸿雁传书、促膝长谈,也成了遥远的回忆。足不出户都可购物,又何须用那一声声唤人注意的梆子呢?
前些天,去航东买豆腐,意外听到欢快的敲梆声,只是略失清脆,多了些杂音。循声望去,声音竟是从一个迷你音箱里传出来的,音箱上的显示屏忽红忽绿,像挤眉弄眼逗人笑的小丑。我确实想笑,笑这电子梆声是多此一举。
倒害得我想了好久,从前那声声清脆的敲梆声。
窗外的梆声渐远了。我一度怀疑自己是打了个盹,梦到从前的敲梆声了。试想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怎会有敲着竹梆的算卦人呢?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老师辛苦了,问好! 希望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的工作!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的回帖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