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0-4-21 17:22:55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的主题是读书,读书的好处自不必多说,读一本书,可以增加思想的厚度,还可以学习技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这一日,我们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和精神的渴求。

       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9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介绍自己的私人读书方法,这9位学者分别是:胡军、欧丽娟、王笛、刘华杰、徐贲、张国刚、陈平、曹林和王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愿你站在精神的高原,能找到读书的终极目标。

      大咖读书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01

      读者要努力直接进入阅读对象之中,与对象融成一片。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领读人:胡军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读书是通过文字来把握义理。但我们经常的做法却是死扣字眼,“死于句下”,忘却了文字背后的义理或文字试图表述的对象。


      其实,柏格森早在维特根斯坦之前就以一种十分明确的方式突出了直觉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概念的分析只能停留在事物的外围、现象,而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我们以阅读为例来理解什么是直觉。在阅读中,我们显然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或概念式的认识之中。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也显然没有把文字或概念看作是其真正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通过语言文字或概念来揭示出一定的境界或状态,帮助我们进入这一境界或状态之中。如果我们不能领会作家的企图,而只是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或概念的认识中,那么这显然是我们自己的过错,是对作家企图的真正误解。我们注意的是,语言文字或概念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这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弼所说的那样:“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他认为,言是得象的工具,象也只是得意的工具。言和象是得意的工具,故得到了意就应该抛弃言和象。如拘泥于物象,就会妨碍对义理的把握;如拘泥于语言,就会妨碍对于物象的表达。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握住义理,就得忘象。如拘泥于语言文字或概念,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境界或状态或义理之中。

      阅读时读者要努力直接进入阅读对象之中,与对象融成一片。一个优秀读者的注意力并不是仅仅投放在语言文字之上的,他是在不经意间或无意识地阅读语言文字时直接地进入作品的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和成一片。



大咖荐读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哲学是什么

胡军

dongzi 发表于 2020-4-21 17:24:13

02

      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领读人:张国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德国执教多年。


      像许多少年一样,喜欢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人,讲的故事大多是二十四孝、忠义报国之类。开始只要有故事就行,后来奶奶没有新鲜故事可以讲了。于是就自己找书读。



      那是小学四年级时候的事。学校里让大家买《欧阳海之歌》,我也买了一本。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从此之后,书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三国演义》《七剑十三侠》《小五义》《封神榜》《水浒》《西游记》、民间故事集之类,囫囵吞枣,什么都读。中学时代曾读过北大1955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梁启超《饮冰室全集》、于光远和苏星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杨朔、秦牧的散文集之类。

      我的体会,少年时代读书可以杂一点,历史、文学、科普、哲学,兴趣最重要。在兴趣引导下读书,会津津有味。当然兴趣也是培养的,某方面的书读多了,也会形成兴趣。

      大学生读书,成年人读书,则应该有一定的选择。除了满足兴趣、渴望新知的书,要读读,更应该形成一定的读书范围,理解得更深入了,形成特长了,会产生成就感和深入一层的渴望。即使是划定了范围的书也太多,有的浏览一下,有的要细读。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一个“杀书头”的博览群书法,就是看看目录,看看前言后记,翻翻有关章节,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旨趣,然后决定如何读它,什么时候读它。不是拿到一本凭题目感兴趣的书,就一页页往下读,那样很可能有读不下去的,有些书也不值得这样读。

      总之,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大咖荐读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张国刚

dongzi 发表于 2020-4-21 17:25:26

03

      以自己的速度、节奏、方向去阅读,

      不急迫、不比较,以自己的心灵为依归。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领读人:欧丽娟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

      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代表作有“大观红楼”系列等。

      读书是寻找自己、追求自我成长的最好方式,活在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的现在,好书何其繁多,超越时空的重要作品屈指难数,如何选择、如何进入,往往有如森林中的突围,令人困惑犹疑。其实,正因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个体,所以也没有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读书方法,唯一通用的原则,便是“取法乎上”,让好作品以更高的视野带领自己提升、作高一层,然后在这些好书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觉得有收获的,以自己的速度、节奏、方向去阅读,不急迫、不比较,以自己的心灵为依归,如此日积月累,自然点滴成流,人生的河道即清晰呈现。

      值此疫情困顿之际,我推荐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的一本书,英文书名是: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中文简体版书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又具备心理学的专业,这本书十分令人触动,并深具说服力,让我获益良多,特与大家分享。


      大咖荐读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大观红楼

      欧丽娟

dongzi 发表于 2020-4-21 17:26:29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那就听书吧!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王笛

      现任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

      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共同主编,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也因目的不同、习惯不同,而有不同方法。但是,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一般读者,阅读范围一定要超出自己的专业。我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是我的阅读范围包括人类学、文学、社会学,此外还大量阅读各种虚构和非虚构的作品。我可以自信的说,只要我发现感兴趣的书,几乎都能找到并把它们读完。在我的iPad上,装着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电子书,每次出差的旅途中,就是我阅读的好时机。
      我还有一个重要读书的办法就是“听书”。我每天的科研、教学、写作、行政事务安排得很满,那么如何找时间读书?最近五年来,无论多么忙,我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是怎么达到的?手机是我的读书利器,感谢手机自带和下载的朗读软件,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无论是什么文件格式,pdf、txt、word、epub、mobi,都可以朗读。这样,从起床穿衣整理床铺,到洗漱早餐,走路到办公室,或者外出办事购物,在家打扫卫生、做饭洗碗,或是饭后散步,我都在听书。如果有时候失眠睡不着觉,或者是醒太早但是又不想起床,就打开听书功能,时间一点都不浪费。一年算下来,这个阅读量是非常巨大的。最近些年,只要有人抱怨忙得没有时间读书,我就把这个方法热情地推荐给他们。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那就听书吧!

      大咖荐读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袍哥

      王笛

dongzi 发表于 2020-4-21 17:27:35

05

      培养深度阅读的思考习惯和能力,

      对每个人都是一次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领读人:徐贲

      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数码时代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的方便信息,但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智识和智慧;获取信息所需要的那种阅读也不等于以深入思考和判断为基本特征的深层阅读。深层阅读最常见的说法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它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深层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 深层阅读的读物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或“伟大著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

      大咖荐读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人文的互联网

      徐贲

dongzi 发表于 2020-4-21 17:28:46

06

      我读什么书,都是在和各学科的大家对话的过程中学到的。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领读人:陈平

      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性研究的先行者。


      我读什么书,都是在和各学科的大家对话的过程中学到的。


      首先,科学方法的两大主流是原子论和演化论。原子论的最新典范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他的书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微观物理基础,也是我研究金融作为中观基础的大数原则的数学基础。演化论的经典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的书值得细读之处,不是优胜劣汰或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而是他的观察对象和方法。比如,为什么选择远离大陆的岛上物种作为观察对象?因为可以简化潜在的因素,突出环境对物种结构和功能演化的影响。

      读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站的视角更高。如何理解原子论的空间结构和生命有机体时间演化的发展方向,就不是中国文化简单的整体论,而是在分析微观结构的基础与宏观热力学和决定论混沌之间的量变到质变的跃变。马克思的辩证法思维可以被物理学的复杂系统实现。

      华罗庚说:读书要从薄到厚,从厚到薄。我也可以说:读书要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读书还要跨学科,从一个学科提出的问题,可以到其他学科找答案。


      大咖荐读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

      代谢增长论

      陈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读书日 | 北大社9位知名学者畅谈“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