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提升品质的最佳途径
曾记得网络上有篇文章,是讲述中国学生和国外学生的一些习惯对比:在发达国家,公交车上、公园中的木凳上,以及其它休闲场所,十几岁的学生,手皆一书,如痴如醉。画面一转,看见我们社会上很多孩子、大人皆是沉迷于手机之中......
汗颜啊!不是说“外国月亮比中国园”。但事实就摆在这里,从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让我们对照起来的确有不小的差距。其实,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到更多的知识,但应该知道,能成为纸质书籍的内容,一定是优秀的、精炼的。
所以,从古至今,追求上进的人总是喜欢读书,从前人的心得中去了解世界。而浮于世俗着,则沉迷于街头巷尾的茶余饭后。
曾记得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有过一个情节,名臣周培公不遇之时,身无分文,却对书籍珍如性命,待康熙皇上微服私访找到他时,他在一个书摊前,被人驱赶。历史再往前推,北宋名相吕蒙正依然如是。古先贤真正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义,而身体力行嗜书如命。
不要以为古人的东西都过时了,都是糟粕了。《增广》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今天的思想体系,都是融合了古来很多优秀的民族思想“加厚”,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已故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先生,曾对记者说:“我们小学时就学了《桃花源记》,当时我十多岁,就觉得,真美好啊,没有战争,自由自在,非常美好的一个社会景象。谁说小孩不懂呢?最初的善、美都是那个时候种下的。再比如我们学王维的边塞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雄浑壮美,真是最好的爱国教育。我们的爱国情感,就是这样教出来的”,又说“那时《庄子》《孟子》《荀子》、曾国藩的文章要全部背诵,哪怕你完全不懂,背了也会终生受益,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一辈子慢慢懂得它......”
可想而知,古籍经典对我国的名家大儒,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有多深!
再请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老先生以他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让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这,不就是最好的爱国思想吗?而其中的写景写意“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些锦句,至今无人能企及。
还有古代的诗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古人把所有的美好与高尚都写完了,叫今天的写作人咋办呢?呵呵。
读书,能净化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的心灵容纳着文雅的芳香,也让整个人生充满诗情画意和文质彬彬的修养,所以古有“三天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读书,能充实自我,能学会诸多平时思想中缺乏的实用的道理,把自己的人生素养提升一个维度,进而在生活与工作中,能以最佳的方式去直面问题,而不会进退失据。不管遇到何种艰难,也会游刃有余地面对。
不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拿起书本,在知识的长河中尽情遨游。
(重庆能源松藻公司 胡铁) 欣赏,问好老师
回 2楼(柳庆) 的帖子
谢谢柳老师!祝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