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的班组带头人
----记大庆油田电力集团油田热电厂“武海玉班”班长武海玉通讯员 杨笑宇
从一名普通的检修工到六次荣获原大庆石油管理局优秀职工的局级电机检修技能专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班组到中国石油标杆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这就是武海玉和他带领的油田热电厂电气分厂电机班。
2007年9月10日,大庆油田电力系统诞生了第一个以班组长名字命名的基层班组——“武海玉班”。
人因为拥有知识而富有,知识因为创新而超越。与电机结缘的武海玉在他钟情的电机检修事业中收获和奉献着人生的价值,并带领他的伙伴们用执着创新工作感恩企业,书写着他们引以为豪的“电机人生”。
学习创新的领跑人
从普通青工到技能专家,他走出一条成功的路,而更让他感到成功的是,身后那些同伴们追逐的脚步。
1991年7月,武海玉从哈尔滨电力学校毕业分到油田热电厂电气分厂电机班,尽管学了两年电专业知识,但当他看到大大小小的转动电机,仍感到无从下手。
同多数青工一样,武海玉的起点很低,同许多青工又不一样,要强、上进的武海玉没有停留在低起点。
“必须学技术,把活干顺手”,那时的武海玉就这么一个念头。
宗维生是电机班的老师傅,教过武海玉。他说:“武海玉在学习上一直有股子钻劲儿,学不会决不罢休,并且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收集专业书,按照电机型号分类,在不同电机的共性和个性间对比加深记忆。电机解体大修,他就像蚊子叮血,用他的话说:“可算有机会把电机看个透。”卸下来的报废部件更是成了他的宝贝。渐渐地,武海玉成了班里的技术骨干,各种电机在他手里越来越听摆弄。
1996年,不起眼的班组技术员的岗位,竞争却异常激烈,武海玉凭实力脱颖而出。
有了技术员的“头衔”,更多了份提高技能的责任。
从最初盲目的是专业书就看到最后越来越有思路的系统看一些书籍,几年间,他用于学习的费用少说也有2万余元。
2001年,在领导和同事期待的目光中,武海玉当上了电机班班长。他认真地“盘点”手中的“资源”:发电机组长周期运行已经十余年,设备老化成为影响机组安全平稳运行的隐患,电机班也由最初的34人减少到14人,留下来的14个人中,又有6个技术骨干先后调走。而新来的工人都没干过电机检修,让这样一个班组维护好上千台高危转机设备,武海玉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解决人员技术薄弱、理论功底差成为电机班的当务之急。
“改变不了身份,但我们可以练技能,不怕没学历,就怕没能力,有技术,工人一样有出息。”武海玉从根上转变了大家的观念。
“学技术不能再走老路,必须想点招!”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创新就是比别人高出一厘米”。武海玉不是创新的先知先觉者,却正是因为有着比别人多出这么“一厘米”的创新思想,带领着他的电机班摸索出了一条“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不足,继而产生努力学习、参加培训的动力和愿望,从而更多地学习新知识和掌握高技能,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这条路,也叩开了激发员工学习原动力的这扇门。
把课堂设在现场,理论实际并讲,师傅人人都当,员工分层培养,武海玉在前几任班长的基础上创新出灵活实效的培训“四法”,没有死记硬背,学到的都是用到的,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大家乐于接受的探讨活动,电机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为能培养起班组每个人的技术专长,练就专属自己的技术绝活,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武海玉在自己的小班组内率先创新搞起了班组技术命名。
不断的观察各种间隙,并用卡尺进行测量,通过不断练习,欧成波练就了一双“神眼”。在调整间隙时,用眼睛一看,就能八九不离十的说出间隙的数值来,于是班组给他命名调整间隙“一眼准”的欧成波。“电刷维护能手”张建野、“螺丝钉”孙忠民,就是这样在班组的鼓励下练就了一身绝活。
一次巡检,冲灰水泵电机运行时有异音,初步判断为轴承有问题。庞志强却断定是因为转子内部发生松动,造成电机产生电磁声音。
武海玉马上组织全班同志到现场,让庞志强讲他是怎样诊断故障的,大家听得有滋有味,不停点头。“但就是不知道你说的准不准呀!”有人提出疑问。待解体检查后,果真发现转子硅钢片端部固定夹片开焊,导致硅钢片松散。大家服了。后来庞志强被命名电机故障“一脉准”。
战长江写出的字有“鸡蛋”那么大,是最不愿意看书的一个,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变成学有专长的电机大拿,他受了刺激,硬是练出个“厂首席检修工”的名头。
学习提高了技能,增强了自信,也丰富了人生。“不仅自己行更要大家行!”的执着让武海玉憋足了一股劲,他成为带领大家一起向着目标奔跑的那个“领队羊”。
2008年,油田热电厂2号后置机组大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20吨重的定子是建厂初期厂房未封顶前用重型调车安装上的,而已经封顶的厂房内的天吊最多能吊起15吨,不能用天吊吊定子,就必须打破以往的电机解体方式,重新设计一套检修方案。没办法,厂里只能派人到这台电机的生产厂家济南发电机厂求援。
设计专修工具外加派专人施工,生产厂家开价12万元。面对12万元,武海玉即心疼又兴奋。兴奋的是机会来了,终于可以试试身手,心疼的是,对方要价太高,于是他主动向领导请缨:“我们自己修”。
万一修不好,怎么办?武海玉没有想过退路。
连续几个通宵,武海玉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稳扎稳打一步步耐心地推敲、反复比照,虽然熬红了眼,当转子从定子中成功抽出那一刻,武海玉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所有疲惫一下子荡然无存。
武海玉在技术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着自我。2007年他被授予大庆石油管理局电机检修技能专家。
武海玉是班里第一个报成人本科函授的,初中英语程度的他一次通过职称英语考试,在班里引起不小的反响。
副班长田伟、技术员高利军三年也拿下了本科学历。
武海玉说:“我们的努力就是要为大家作一个榜样,形成一种风气,让大家都自觉学习知识、学习技术”。
2009年,“武海玉班”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黑龙江省学习型标兵班组;2007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杆班组。现在,“武海玉班”有6人大学本科毕业,12人达到大专水平。
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每年他都收获着成果和荣誉,而让他的光环更加耀眼的是班组逐年增多的奖杯和嘉奖。
电力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特点。电气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没有敢于创新的思维,在这个专业里搞技术创新,对一个以技校生为主的班组是难以想象的事。
武海玉班平均年龄三十八岁,长年搬移重机械部件,班里6个人换上不同程度的腰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拆除端盖定位销是发电机组大修第一步,需要人工用大锤砸拆。一台发电机有8个端盖定位销拆,以前光拆一个销就得一个多小时,8个下来就将近一天的时间,费时不说,绝对是个体力活。
怎样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武海玉和副班长田伟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为这事合计。经过反复对比试验,田伟眼前一亮,发明个专用工具!武海玉当即拍板,马上干。
绘制图纸、加工模具,武海玉关注着田伟的每一次实验。终于他们自己取名的拔削专用工具诞生了,现在一个人两个多小时就能全部拆卸完毕。电机班的员工们享受着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这项成果获得当年电力集团“五小”成果一等奖。
风扇磨煤机电机有半间屋子大小,是关系到发电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设备。由于每次启机都要90多秒,对电机损伤极大。沈阳一家电厂曾经一年就烧损了8台。
“厂里一年给我们三台损耗指标,但修理一台电机的费用也得18万元,照这样下去,那损失可就‘海’了!”班里的施工小组负责人崔利斌介绍说。
“问题的出现就是改进的开始,发生的故障就是攻关的方向”。又一个技术创新的火花燃起武海玉的激情。
武海玉带领班组成员,一头钻进了电机。
夏天主厂房温度高达40摄氏度,电机里更是像闷罐一样。他们在里面一琢磨就是十几天,终于琢磨出一套电机改进维护技术。依靠这种技术,十年里仅有3台风扇磨煤机电机损坏。
齐齐哈尔一家电机修理厂是油田热电厂的合作单位。一次,这个修理厂的一名技术人员到电厂回访。
“我算计着你们风扇磨煤机的电机该修理了,就来了”,对方表明了来意。
武海玉自信地说:“恐怕您这次是白来了”。对方半信半疑地打开电机,看到电机的绝缘良好,线圈绑线牢固,槽楔完好无松动,惊讶地说:“这电机还修啥啊,再运转个十年八年的也没问题!”
2009年,武海玉的论文《风扇磨煤机高压电机故障分析及应对措施》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班员宋强笑着说:“我们班里平均每个人都有两项以上技术成果”。
凝结水泵电机由于轴承设计存在缺陷,烧损事故频发,这是一个连生产厂家都感到挠头的难题。
武海玉和班委会商量后,决定将这一课题立项攻关。他们通过调整轴承润滑油位,改进油室支架和油室连接结构,解决轴承易烧损这一难题。改造方案实施后,年创效47.4万元。这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生产厂家湘潭电机厂的领导对他们的成果赞叹不已,感慨地说:“你们一个班组解决了我们生产厂家的技术难题,了不得”。
武海玉班里有台“创争”活动得来的数码相机,平时就放在班里,谁在检修中发现设备异常就及时拍下来。
“海玉,你看,这个能不能整整。”整整其实就是看看能不能立攻关课题。
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在武海玉班里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歌。
武海玉结合多年开展QC活动实际,总结出以“小”、“实”、“活”、“新”为特点的技术创新方向。
“小”是注重细微环节,技术革新不盲目追求大课题,注重解决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和“小”细节。电动门电机都是一次性小型电机,烧损后无法修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他们通过安装可装拆的电机端盖,解决了以往电动门电机烧损后无法重新下线检修问题,使电机修复率达到100%,每年节约材料费6万余元。
“实”就是解决那些生产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反复出现的故障,影响电机稳定运行的隐患。
“活”是将技术创新和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他们通过改进电刷的研磨方法和研制绝缘防护罩等具体措施,不仅解决了难题,更促进了全班人员电刷维护技术的大幅度提升。
“新”,就是只要有技术难题的地方,就会有创新的机会。
几年来,这个只有十几个人的班组,五次捧回“国家优秀QC成果奖”,11项科技成果20次获得省部及国家级奖励,《立式高压电机油室密封挡油支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满墙的奖状、奖杯、厚厚的获奖证书验证了武海玉班的骄人成绩。
管理创新的实践者
捕捉到每个人的闪光点,把握每个人的思想脉搏。他用信任给大家动力,用关心给大家温暖,用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奔头”。
武海玉说:“要发挥人的原动力,就必须给他足够的空间。人不能发挥长处,就是把他放错了位置。”
“他眼睛‘毒’,看人能看到骨头里!”班员这样评价武海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武海玉善于观察,善于挖掘。
武海玉观察到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张建野有调走的想法。他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在这样一个强体力劳动的班组,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先进班组。
工余时候,武海玉找到张建野,对他说:“你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得从零开始,和崔利斌学电刷维护吧,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不大”。找到了自身存在价值的张建野不但成为这项技术的“行家”,还积极要求进步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施工负责人王平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成为班里班外小有名气的“翻译”。
王平的英语好,武海玉就与班委会商量,把当时班组新到的一台大电机检测仪的英文说明书翻译任务交给他,鼓励他在班组教授使用方法。那以后,王平找到了发挥专长的平台,工作热情更高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武海玉刚当班长时候就萌生了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班组的想法。2001年,电机班有了第一台电脑。武海玉和大家商量决定建立一个数据库,实现班组微机化管理。不会没关系,他带领全班加班加点鏖战几个月后,原有的1147台电机的14000多个数据和937页设备档案全部输入微机。调取班组管辖内的任何一台电机的运行态势,一键搞定、一目了然,率先开启了油田电力系统微机化管理的先河。
崔利斌就是那个时候鼓捣起电脑的,后来越搞名堂越大。2009年崔利斌和同事合作创作的DV短片在全国获奖,武海玉在班内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特别安排时间让他到广州参加颁奖典礼。崔利斌感激地说:“是班长的大梦想成就了我的小梦想,我要用努力工作来回报。”日常工作中,他发现发电机、给水泵电机在拆装过程中螺栓型号多、数量多、容易混淆,就自费用废旧的白抹布缝制成若干个尺寸不同的“工具袋”,既避免了螺丝丢失和混淆,又使设备回装时螺丝一目了然。
细微之处见功力,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班组,继承和发扬了大庆会战以来的光荣传统和大庆电力多年基层管理的先进经验,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作为企业最基层组织,班组里班长、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核心作用,才能在组织好生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给工会组织更多的活动空间。武海玉深有感触,他说:“班组管理能有今天的局面,离不开这‘两个’有力的支撑。”他坚持做到安排工作周到一些、为人谦和一些、处事公正一些、利益面前多让一些,努力培育和形成“一句话很简单,传递的是温暖;一件事没多大,养成的是风气;一分钱不重要,体现的是公平;一人行不算行,大家行才真行”的班风,把班组小家建设成为员工敬业乐业的民主之家、温暖之家与和谐之家。
利益面前,让着群众;危急关头处处有党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身为共产党员的武海玉多次冲在最前面。人们评价说,这里有武海玉这样的党员和骨干,就没有攻不克的难关。
性格内敛的武海玉骨子里充溢的是不服输的激情,十几个人的“武海玉班”心底澎湃着的是求胜的欲望。为了一次分厂工会组织的拔河比赛,看似弱小的他们拿个第一,武海玉连续几天逢人就乐。
武海玉在他深爱的班组里传递的是温情。孙忠民至今还记得武海玉背着他生病父亲上楼的情景。单亲母亲的张桂荣儿子住院,班里人忙前忙后陪护在医院。爱人长期在外地的女工梁淑波从没因分东西拿不了张口求过人。
这些年,同事们记不清有多少个被感动的时刻。他们班平均工龄都在十六七年以上,八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分厂领导考虑过要给他们调到一些轻松的岗位,可没有一个愿意离开,不为别的,他们说:“这里的学习氛围好,干得有‘奔头’。”
有人说,当初到这个班的人或许不是最出色的,但走出去都是最棒的。外表沉静的武海玉其实是火热的,性格随和的武海玉其实是坚韧的,坚韧地完成一个个创新,让整个班组始终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在大庆油田4000万吨持续稳产和打造持续永恒电力、创建百年油田的伟大征程上,武海玉和他的“武海玉班”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精彩! 谢谢!沙发的鼓励!!! 欣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