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蓝领” 王飞桥 —— 记全国劳动模范、兵器大工匠、特能集团庆华公司冲压件厂
人物档案:王飞桥,男,1968年10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高级技师,冷作工。该同志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国防科技工业技能能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陕西省首席技师、西安工匠等多项荣誉,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所带班组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同命名为“王飞桥班组”。这个班组曾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陕西省劳模示范岗”等荣誉。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只有高中文凭,在兵工一线一干就是34载,平均每年完成60多个品种,约1500万发产品的加工、试制任务。
他岗位成才、勇于革新,从一名冲压冷作工,成长为“蓝领标兵”,在时代的潮头领跑,实现了由一个普通技能人员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他智慧作为,攻坚克难,通过对冲压操作技术的常年探索和体验,总结创立了有本企业特色的微型火工品冲压件半成品加工的“独门绝技”,被誉为“火工品冲压王”。
他,就是全国劳模、兵器大工匠、西安十佳工匠之星、特能集团庆华公司冲压件厂操作工王飞桥。几十年来,他心怀理想、信念坚定、爱岗敬业,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艰辛,付出了辛劳,成为单位乃至行业最好的冷作工。他以一流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向人们诠释着他对岗位的专注执着,对兵工事业的无限忠诚。
http://sn.people.com.cn/NMediaFile/2020/0427/LOCAL202004271041000257265749747.jpg
“土专家”降服“洋机器”
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从英国引进一台价值1500余万元的312多工位传递式冲床。因没有配套产品生产任务和国产原材料不适应的问题,从1989年以来,基本上是在工房里“睡大觉”,被工友戏称“兵马俑”。2001年,车间把“洋设备”原材料国产化和系列化工作,交给了还是徒弟娃的王飞桥。
“我就不信,洋机器吃不了咱中国饭!”在师傅指导下,王飞桥边生产实践、边勤奋钻研、边创新工装设计。某管壳的半成品裂口和产生道线问题分别达到30%和100%。他沉下心来,对原材料和工装使用状况精心分析和选择。
每到夜晚,偌大工房里,王飞桥的身影与“洋机器”久久叠加在一起。轰鸣的冲床声中,他反复试验、比较、判断,在与技术人员协商后,他最终改变原生产工艺,选定国产某品牌原材料,大胆提出在产品加工时选用国产某新型油性压板油润滑等建议。奇迹发生了: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变形系数比原先减少20%,同时,产品道线划痕问题也被彻底解决了。
2013年,他又与工友一道,在传送定位、工装卡具等诸多方面想办法、搞攻关,先后改进2台总价值近1000万元的进口712多工位冲床,将原设备设计6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展到60余种。从此,“洋设备”的工装模具和加工材料国产化和系列化改造工作,在王飞桥这个中国小伙儿手上一一兑现。
为提升操作水平和专业知识,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兵器大学进修,完成大专课程的学习,先后被工厂派往英国、日本、德国学习先进制造技术。2002年,他成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技能人才,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http://sn.people.com.cn/NMediaFile/2020/0427/LOCAL202004271043000101136034828.jpg
创新求变练就“独门绝技”
王飞桥清楚,想要在工厂最基层最普通的岗位上为国防建设和兵器发展建功立业,就必须手脑并用、智慧作为,攻坚克难、创新求变。他勇于挑战、破解难题,通过对冲压操作技术的常年探索和体验,总结创立有本企业特色的微型火工品的冲压件半成品 “独门秘籍”。
某微型火工品用微小型冲压管壳,外径不到2毫米,高度仅为6毫米,管壳底部还有一个直径为1毫米的微小孔,国内尚无成熟加工工艺。王飞桥克服产品所用材质为不锈钢难以冲压成型等困难,通过调研、分析,不仅完成了微型冲压管壳冲压加工成型的工装、模具设计和自动送料机构的重新设计,解决了产品易折断、掉底、工位间精确定位难的瓶颈问题,而且在312多工位冲床上实现了批量生产,为此类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某火台冲压单工序生产工艺延续30年之久,生产效率低、质量问题频发,交付合格率偏低。为突破原有的工艺技术,王飞桥同技术人员探讨后,果断决定将火台单机加工工艺摒弃,尝试改进在312多工位冲床连续生产。为实现这种新想法,他夜以继日地设计模具,克服多工位低矮型零件送料定位困难、反向引伸力不足等难题,不断改进工艺序流程方案及技术参数,最终成功实现该火台连续生产,改变单机操作造成火台台面一致性差的问题,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目前,该火台按新工艺生产近300万发,产品质量状态稳定。
近年来,王飞桥不断通过工艺改进,将原来单机工艺的产品改进到多工位冲床上生产,实现某传火管壳自动化成型工艺、某管壳的连续冲压成形以及某管壳工艺改进等诸多工艺创新,将原本需要20多道工序的生产模式改为自动化一体成型,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解放设备投入和人力资源。王飞桥还通过公司开展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和“QC”活动不断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其中,某管壳的QC活动被中国业质量协会评为2015年度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
王飞桥还参与完成多项国家某号工程产品,上百种重点专项生产任务。他及其团队也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兵器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兵器集团公司工艺创新1项。在工厂火工品半成品冲压件加工领域里,王飞桥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领军人物”。
http://sn.people.com.cn/NMediaFile/2020/0427/LOCAL202004271043000240512015816.jpg
节约增效不误锻造利器
在英国、日本和瑞士等进口设备前,面对料筒里慢慢堆积起来一发发亮晶晶的半成品管壳,王飞桥更关注的是如何以最精准的材料消耗、生产出质量和数量最高的半成品。
科研试制产品在调试生产中,避免不了出现原材料被大量消耗的现象。但在“王飞桥班”,这个问题是要被严格管束的。
某产品原工艺规定带料宽度属非常用规格,需特殊订货或二次加工,进货成本也高。经再三计算分析后,王飞桥将带料宽度规格变为了常用规格,其价格低廉且采购十分方便。这一改变,使每万发管壳生产实现材料节约1.35 Kg,每台设备一年可节约原材料一吨多。
某产品管壳是公司技术含量高的专项生产任务,年任务量达到100万发以上,该产品壁部薄、直径小,针对管壳在装配中出现的漏浮药、口部扁、良品率低等问题,王飞桥积极查找原因,反复修配模具,重新设计工装。他通过调整凹凸模尺寸和挤口角度,不仅解决装配漏浮药及扁口的问题,还提高每根冲头的寿命,将产品的良品率由原57%,提高至现在的92%以上。
“星火燎原”呈现“满天星光”
2005年,王飞桥所在的班组。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命名为“王飞桥班组”。王飞桥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赋予了新的内容。
王飞桥建立学习小分队、课题小组、试制互助队,搭建学习、研讨和制造三个平台;在班里开展技能比武、拜师学艺及体验分享活动,打造“学习型”、“智力型”团队。他每年都与青工签订“传、帮、带”合同,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几年下来,班组里人人都练就了一手绝活,每位徒弟都掌握了3种以上设备操作技能,徒弟肖锋被聘为公司级关键技能带头人,2017年荣获西北兵工十大杰出工人称号,并连续三年荣获公司级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获得“特能集团工匠”称号,两名徒弟取得技能能手称号。
“王飞桥班组”也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成为企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先后建立 “王飞桥陕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王飞桥劳模创新工作室”。王飞桥利用工作室平台在班组内开展“五比” 、“四干”班组管理活动。“五比”即“比技能,不折不扣上水 平;比效益,安全质量要平稳;比速度,又好又快显真功;比节约,一克一滴都是情;比创新,独具匠心现真功 ”;“四干”就是“干难度大的活、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干大家棘手的活、干提升技能水平的活”。班组平均每年要完成五六百个品种的产品试制任务,全班17名工友每年累计完成500多种、5000万发产品的加工任务,生产任务完成率保持100%,综合良品率达到97%以上。
王飞桥的力量好比星火燎原,班组工友在他的引领下成为熠熠生辉的星光。200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012年11月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光荣称号;2016年获得西北兵工“五星级精益班组” 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称号。近年来,他还利用大师工作室先后开展了“工匠讲堂”、“奋斗的我、最美的国”大师走进高校分享成长经历等活动,把个人价值融入集体和社会价值中,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匠的良好精神面貌。
“择一事,忠一生”。王飞桥用他的勤奋朴实、刻苦钻研、赤诚奉献、传道授业塑造了一个坚守平凡岗位、成就非凡业绩的现代工人形象。他用最朴实的经历、用最忠心的坚守、用最赤诚的奉献,抒写了一幅人生奋斗的画卷,在平凡中缔造不平凡,堪称中国工人的楷模。(人民网 特能集团庆华公司供稿 文/游国松 牛高荣 马飞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