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26年的蓝领精英
电子装配车间是无尘车间,须通过触摸去除手上的静电,并经过风淋过道清除身上的灰尘后方可进入。车间里非常安静,45岁的闫志军正坐在工位上,对着一台显微镜专注地检测产品,“这是精密测绘仪的核心部件,将线连接到主板上,电脑显示屏上显示产品参数的变化范围……” 闫志军,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光栅度盘胶合班班长,他19岁进厂,在生产一线干了整整26年。期间,他曾有多次机会转到管理岗位,坐进办公室,但每次他都拒绝了,他说,“我觉得,只有一线岗位才是最适合我的,只有车间才是我一展身手的地方,只有坚守在一线,我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两个小时的面对面采访,闫志军给人的印象是憨厚、勤恳、有责任心。“每天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生产上能不断完善和创新,回到家中能看到父亲生前的期待和微笑,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父亲是今年去世的。”他朴实的、充满感情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记者…… 走岗位成才之路争当“蓝领精英” “1984年初中毕业后,本可以读普高,考虑到成绩偏科,英语不理想,加上自己对光学仪器加工、装配也感兴趣,就进了技校。父母也想让我踏踏实实学一门技术,找一个工作。”闫志军记忆犹新,进技校的第三年,全班50人分成两组,到一光厂装配、光学两个车间实习,“车间很干净,也不嘈杂,工人师傅都穿着白大褂,这样的工作环境大家都喜欢”。 闫志军说,自己的实习内容是装配光学经纬仪,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一般要学两年才能上手。“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他举例说,一台仪器有几十种零件,一旦仪器出现像质差等问题,你不可能一个个零件地检测,而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精确找出“问题零件”,并进行更换,这就不得不靠老师傅的经验了。“许多技术精湛的老师傅活干得漂亮,可并不善于表达,这时就要留心去观察、揣摩,还要记笔记”。 “实习半年后,开始分配生产任务,我们每人每月装配6台,那时厂里的老师傅每月的任务是装配11台。”闫志军说,在师傅的指点下,自己一方面攻读专业书籍,努力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利用休息日和暑假“主动实习”。他回忆,那时厂里下班时间下午四点半,自己常到八点半才回家。每次加班,车间里会发两包方便面。吃到后来,肚子就是再饿,也吃不进了……“到当年12月,自己每个月已能独立装配11台仪器,达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水平!” 闫志军笑着告诉记者,那时技校实习生的月津贴是17.3元,自己每个月装配的仪器超出实习指标5台,每台奖励5元,算下来,每月能挣42.3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百元左右,自己作为一个技校实习生,凭学到的技术挣这么多,心里感到非常自豪”。1987年从技校毕业后,闫志军成为了一光厂的装配工,在一线岗位一干就是26年。20多年里,他的产量在车间是最高的,月装配光学经纬仪20台以上、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达到100台套以上,他的生产负荷是一般工人的三倍,质量合格率却是100%。他曾被评为省、市劳模,“中国机械工业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等。采访时,他感慨地说,“社会需要精英,更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只要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走岗位成才之路,蓝领同样能够成精英!” 每解决一个难题心里都有种成就感 一光厂成立于1958年,主要生产大地测量仪器。1999年改制后,产品开始由单一的光机型向光机电一体化转变。当时,闫志军的感受很深,“曾经很熟悉的产品减产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动化代替人工进行读数、计算的光电产品。当时大家每天要加班2-3个小时,周末还要上班,但技术上的难题仍不断发生,新产品产量低,感觉就是有劲使不上!” 闫志军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电子经纬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绘仪器。“当时,公司抽调我配合技术人员,进行一个核心部件的小批量试制。产品精度要求非常高,起初自己信心十足,甚至还有点自负,但很快就碰到难题了。”他告诉记者,仪器由电子元器件、光学度盘、轴系结合而成。意想不到的是,产品装配好后,度盘却发生了“位移”,“返工、位移、返工、位移…一次次重复劳动、一次次失败,信心很受打击,自己那段时间吃不下、睡不着,心里非常焦虑”。 功夫不负有心人,闫志军终于发现问题出在用来粘合的胶水上。他仔细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胶水性能产生的影响,“经过反复试验,将胶水的固化时间延长至2-7天不等,在生产工艺达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生产任务的时间限制。”他笑着说,“每次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心里总有一种成就感,像是自己完成的一件作品。”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闫志军经过反复摸索,提出了把胶盘的胶水,由使用多年的弹性环氧胶改为光敏胶进行胶合。这一创新,使得胶盘当天即可进行固定,转入下道工序,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加工周期,提高了700%的工效。 光栅度盘是经纬仪、全站仪等精密测绘仪器的核心部件。“光栅度盘胶合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个瓶颈,主要是零件装配返工率高,达到60%,原因是工装夹具设计不合理。”闫志军介绍,原先的工装夹具是由铸铁制成的,由于螺纹垂直度尺寸的误差,造成立轴上3只用来固定工件的搭扣产生误差,很难控制,造成胶合后的光栅度盘间隙不均匀。闫志军经过反复试验,利用量具塞尺垫衬,塑料夹固定的办法对老工艺作了改良,降低了工装材料成本,把返工率降到了2%。装配调试一台仪器的时间,从原先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了20分钟,功效提高了300%。如今,公司光栅度盘月产量已达到1200多台,闫志军创新的“塞尺垫衬定位法”,也编写进了公司正式的工艺技术文件。 感恩挂心头不排斥女儿做一线工人 对于家庭,闫志军常常挂在嘴边的便是“感恩”二字。在社区里头,他是头号大孝子,因为14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的老父亲,他被评为2008年苏州市感动社区新闻人物。1997年正是他工作大有起色的时候,谁知他的父亲突发中风瘫痪了。为了照顾老人,他将父母接至家中,尽量利用午饭时间回家给父亲喂饭,晚上下班之后还要为老人擦身洗背。后来母亲又患上了腰脊椎突出,家里躺着两位卧床不起的老人,他与妻子靠着孝顺和感恩之心,不厌其烦地照顾两位老人,而这种行为也默默地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 “女儿现在在苏州读高一,有一回做了个写信的功课,让我特别感动。”闫志军介绍说,某个周日女儿带回来一封写给他的信,他这才知道自己对她影响有多大。平时带她看文史书籍、看纪录片,细心地照顾卧病的爷爷,这些她都记在了心上,也有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因为工作忙,闫志军在自己的小家庭上的投入并不算多。妻子在园区的外资企业做产品检验工作,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全权交给她处理了。“早上起得早,有时能送女儿上上学。不过从来没有接过她回家,老婆忙不过来时也让姐姐或姐夫代劳。”虽然苏州周边好玩的地方数不胜数,不过这一家三口十几年只去过两个地方:去了趟上海科技馆,让孩子见了见“世面”,再去了趟北京,看看清华、北大,都是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学习固然重要,不过闫志军说,更值得尊重的是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有了责任心才能有成绩,才会有荣誉感、成就感”。“一般大家都会觉得一线工人在收入、地位上比较低,那么你愿意让你的孩子做工人吗?”去年,全国总工会来苏州一光厂赠书时,负责人向闫志军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位身上背着省劳模等殊荣的技能英才愣了愣,并没有立刻回答这位负责人的问题。从这些年的政策来看,政府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日益加大,这点让闫志军感触颇深。“就拿江苏技能大赛来说吧,不仅奖励幅度提高了不少,而且范围由点扩展到面上,工种增加了不少,所以我们工人也有机会崭露头角。”他笑呵呵地表示,虽然工厂的活儿在别人眼里又苦又累,不是很适合女孩子,不过他并不排斥“女从父业”,“如果她能学得一门技能,进工厂也是一条比较好的路,我一定会支持的”。在闫志军看来,行行出状元,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体现个人价值,那就可以了。 厂子利益最大掉工资也要把徒弟带出来 除了自身技术过硬之外,闫志军还是个“辐射源”:除了班组内成员之外,他还带了不少徒弟,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2004年底,电子经纬仪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随着工厂产能的增加,有经验的老师傅便成了“稀缺品”。这时的闫志军不仅技能娴熟,而且带徒弟的经验也相当足。“在这之前已经带了5个徒弟,”闫志军颇为自豪地介绍,“带徒弟是一件特别严肃认真的事情,得提起十二分精神”。因为他所在班组负责光栅度盘胶合任务——这可是电子经纬仪的“心脏”部位,出一点点差错都要返工,费时费力费钱财。 刚接到这任务,闫志军心中压力不小:“电子经纬仪的职工都是从老式的光学经纬仪车间转来的,两门技术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半年内全部‘出师’任务很重。”这里还有个不得不说的小插曲,带徒弟不仅没有工资,还会影响自己完成生产指标。在这种压力之下,闫志军甚至曾经偷偷哭过:“刚开始精力比较分散,自己的指标没完成,这个情况被厂子里的领导看到了,还曾提出批评。”这对他的打击是明显的,2005年时按正常工作算,闫志军的月工资能拿到三千多,带了徒弟之后,每个月能拿个两千出头就不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闫志军解释道,“和徒弟一起做的都算是徒弟的,这样也能激励徒弟们,让他们有成就感,感受到努力的成果”。半年后,这批徒弟个个顺利出师,而单位领导知道了他的难处之后,对他也更加尊重了。 闫志军说,厂子搬迁前,是在孔付司巷,第一人民医院便成了他的“医疗室”。有一回上班时,突然觉得腰部绞痛,连站都站不起来,在同事的搀扶下去了医院,查出为肾结石。闫志军一边挂水,一边却记挂着厂里的任务赶不上,挂完水本该回去休息,可他又赶回了厂里继续工作。谁知半夜又发作,他只好自己骑了个电瓶车又去挂水,第二天照样回去上班。“公司一有事,总是放心不下,把自己的事儿给放脑后了,”闫志军乐呵呵地说,“本该去复查,一直拖到任务不紧才去的”。从2004年起,闫志军的班组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开展每年读一本书、解决一个难题的活动。班组内的7名成员,有5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2人获得大专学历,班组集体成为“双证”型人才。 记者感言>>> 从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不断改善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的“70后”蓝领,到国企改制后,带着几百个下岗职工闯出一片新天地的老技工,到在转型舞台上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蓝领,再到镇湖绣娘、动漫制作状元、烹饪能手……10月下旬以来,本报记者深入生产、制造基层一线,面对面采访不同行业、领域的技术工人、技术能手,陆续推出“职业铸就梦想,技能开创人生”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备受各界关注,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去改善工艺流程,你的一个小小创新,或许能让生产效率提升一大截,就能助企业上一个台阶,自己的生活也会充满希望和追求”;“作为一线工人,我要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立新功。只要勤奋工作、蓝领同样能成为精英”……长期植根在车间,对岗位、对企业怀有深厚感情的采访对象的这些话,虽然朴实无华,却打动人心。 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IT产业强市。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加快推进的进程中,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探索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这是当务之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