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有支“赶不走”的党员老年团
他们是一支已年过古稀,满头银发的队伍;党龄比80后、90后的年龄还要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毫不退缩,迎难而上;为了战胜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他们尽心尽力,或奋战在防控的第一线,或成为战场的“支援团”,用责任与担当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赶不走的 “守门员”
“你叫啥名?上哪里去?”
“我叫龚京京,北京的京。去田家村。”
……
2月8日,在滨城区梁才街道宋滩村,79岁的老党员刘振华在村劝导站进行值守,正对进村的群众进行详细排查和登记。
“村里防控疫情,考虑到老党员刘振华年龄大了,党支部就没安排他值班。但他非要坚持到这里值守,赶都赶不走他。”宋滩村党支部书记宋卫国说。
宋滩村现有党员14名,刘振华是村党员中年龄最大的,除此之外还有73岁的宋永起、66岁的宋建民。这三名老党员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主动要求加入先锋队,与其他年轻党员一起对村里的村民进行摸底排查、宣传巡逻。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三十晚上和我在一块过年,到了初一我就打电话给小女儿,告诉他现在疫情很严重,不允许她回来。”刘振华说。
除了防疫值守,刘振华、宋永起、宋建民三名老党员各联系村里7名群众,每天他们早起到联系的户中询问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信息。
义务消毒的“服务员”
在滨城区沙河街道业继李村的村道上,每天清晨,都会看到70岁老党员李光顺背着喷雾器消毒的身影。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在危急时刻,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有着45年党龄的李光顺说。
从大年初一开始,李光顺就与村内的年轻党员一起,坚守在村口检查岗位上。当得知村内要对道路进行消毒时,李光顺更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承担起给村里消毒的任务。
“我年纪大了,虽然消毒液背不多,但我可以每次装一半,多跑两遍。”李光顺说。
虽然消毒时李光顺步履蹒跚,但他的身影却格外坚毅。
自编顺口溜的“宣传员”
“早上一杯水,晚上一杯水,常吃一点蒜,消毒又保健。多吃一点醋,不用上药铺。多吃一点姜,益寿又健康。少盐多醋,少荤多素。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大夫开药方。头要冷、脚要暖,肚子不要装太满……”
2月7日一大早,滨城区沙河街道刘集村80岁老党员刘杰斋就急匆匆来到村“两委”办公室,兴奋的将自己编写的一份“防疫顺口溜”念给大家听。
“我不懂医术,但我总结了的这些个养生经验,好记、也顺口,对大家身体健康有帮助。”刘杰斋说,“看到大家都为了疫情防控出工出力,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虽然疫情防控一线干不了啥,就给大家编点顺口溜,做点疫情防控的宣传吧。”
刘杰斋朴实无华的话语里,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战“疫”力量。
心系 “疫”线的“助力员”
一颗红心永向党,耄耋不忘报党恩。
2月2日,杨柳雪镇风神庙陈村,92岁高龄的老党员石恩祯把300块钱交到了联户党员王卫中手中。
“你们没日没夜地值班防疫,保护我们,太辛苦了,我是老党员,走不动,但也要出份力。捐出这点钱,希望能给村民多买些口罩、消毒液!”石恩祯说。
滨城区还有很多像石恩祯一样的老党员,虽然年事已高,无法冲锋在防疫一线,但他们却始终“战”在后方,为疫情防控工作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战“疫”银发白,最美“夕阳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滨城区党员“老年团”用坚毅的身影、朴实的话语、温情的行动,诠释了“坚如磐石”的赤胆忠心和“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