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管理模式,为什么中小企业都争先恐后的学习?
30余年间,华为从一个地方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全球领先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的标签,靠的正是它不断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工作方法。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提到的高频词汇反映着他们的管理风格、特性和思维方式等等。例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的高频词汇是梦想、生态、格局、经济体,这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的高频词汇是产品、用户、极致、UCD等等,反映了他产品经理的思维。
那么,华为的创始人兼CEO任正非的高频词汇是什么呢?任正非的高频词汇贯穿了华为公司内部独特的话语体系,任正非也正是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将上级的想法贯穿到员工行为之中。本文将以几个典型高频词汇作为切入点,研究华为发展战略、探讨华为的管理思想。
01
“丹柯之心”
丹柯是作家高尔基笔下的一个神话人物,当他和族人被赶到荒芜的森林时,他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尝试带大家走出森林的人。但是,由于走了三四天依然未见出路,丹柯遭受了很多质疑。为了平息抱怨,减少内耗,丹柯毅然将自己的心掏了出来,并用火点燃,证明了自己的真心。丹柯的心照亮了族人前行的路,最终,他带领大家走出了森林,却在故事的最后壮烈牺牲。
“丹柯之心”曾被任正非多次提到。他认为许多西方的企业,比如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阿卡特、朗信、贝尔实验室等等,都是行业的领先者,是为整个通讯行业带路的“丹柯”。
在企业中,“丹柯之心”也是管理人员所需最基础的特质。德国战争史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谈到,“高级将领的作用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用自己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对华为来说,任正非就是最大的高级将领,也是最大的“丹柯”,作为创始人兼CEO,他所持有的华为股份只有1.01%,这在民营企业里是非常罕见的。
“丹柯之心”,还体现在任正非高频次地接受采访这件事上——2019年,他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比过去32年所接受的总和都要多。接受媒体采访需要耗费很多脑力和体力,但76岁的任正非依然选择在经济形势不好、员工迷茫之时站出来,为大家树立信心。
当危机来临,管理者奋不顾身地站出来,员工才会更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华为的“上下同欲”。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面对重压的2019年,华为的离职率比往年还要低。这就是“丹柯之心”的力量。
02
华为铁三角
l 美军“铁三角”
在认识“华为铁三角”之前,可以先来了解“美军铁三角”。“美军铁三角”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出任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对美军进行改革的核心思想。1989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军队内部惰怠之风、官僚之风盛行,运作流程复杂,作战效率低下。比如,在作战过程中,连长若发现敌情,无权直接给士兵下作战命令,而是要向上级层层请示,等师部核实后才可以,最终失去战斗先机,惨遭失败。
“铁三角”战略就是在拉姆斯.菲尔德第二次出任国防部长时针对上述问题做出的改革。既然上级五角大楼的军官认为连长做决策的能力不足,那么应该从补齐他们的能力入手,而不应该让“远离炮声”的人来指挥战争。拉姆斯.菲尔德围绕连长构建了三个角色:信息情报专家、战斗专家、弹药专家。他们分别负责研究情报、研究战斗方式和配备火力弹药。在作战中,连长可以在与这三位专家商议后直接得出结论,无需请示师部,直接向士兵下达命令。
因内部流程复杂而与胜利失之交臂的场景,也曾在华为上演。2006年,华为非洲苏丹代表处发生了一次很严重的丢单事件,公司在复盘此次事件时发现,苏丹代表处的人员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了和后方的沟通上,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分析客户和竞争对手。因为这个事件,任正非决定进行内部改革,他参考美军,构建了华为的“铁三角”。
l 华为“铁三角”
华为的“铁三角”由客户经理、解决方案经理、服务经理三个角色构成。客户经理负责商务关系,包括报价、维护客户、疏通各方关系等等;解决方案经理,也称产品经理,就是在功能、性能、兼容性、匹配度方面帮助客户来解决问题;服务经理负责做交付和后期维护,把承诺给客户的服务如期交付,获取客户满意度。
铁三角”模式在中东、北非、苏丹代表处等地试点之后,于2009年开始向全片区推广,目前已在170多个国家有了170多个代表处。“铁三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分离了华为的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在华为,高级别的领导不能做业务决策,只能做管理决策,即“打不打阵地”是由总部决定,而这场战役怎么打由当地做主。这个授权体系不仅将决策能力下放给了前端,也把决策权利赋予了前端,真正做到了赋能。
03
流程的变革:推拉结合,以拉为主
l 不拉马的士兵
“滥竽充数”是一个耳闻能详的寓言故事,人们常用“南郭先生”来形容不做事、吃空饷的人,“不拉马的士兵”与之类似,用来指代组织中无事可做的“闲散人等”。
任正非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美军参谋长深入一线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每次炮兵操练时,总有一个“多余的”士兵在旁边站着无事可做,更奇怪的是,这个士兵本人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安排。后来,这个参谋长在作战手册上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有机车之前,炮车是需要马来拉动的,因此战场上需要安排一个士兵始终站在马的旁边,控制马不因炮火惊吓而摇晃。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作战手册里这个部分却没有改动,才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
企业中也经常有“不拉马的士兵”的存在。他们没有做任何贡献,却在与创造价值的奋斗者一同分享劳动果实。任正非在华为创办的早期就很重视这个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流程管理的八字原则——“推拉结合,以拉为主”。
在一些流程以“推”为主的企业,后端人员倾向于为了管理方便而设计复杂的流程。总部发起的活动被 “推”到一线时,往往都变成了冗杂无用的工作,不仅极大降低前端的工作效率,也因此降低了一线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而在以拉为主的流程中,目的性更强,工作更高效。比如,华为员工开电话会议时,常常用把某人“拉上线”的说法让其加入会议;流程遭遇阻塞时,华为员工常用的说法是想办法“拉通”而不是“推动”,因为在主动“拉”资源的过程中,目的最明确,最能把握核心的需要。
以“拉”为主的组织中,不拉马的士兵变得容易被发现,员工更难滥竽充数。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警惕组织内部的“不拉马的士兵”,需要构建内部机制,及时将不拉马的士兵清出队伍,才能将奋斗者创造的红利只分给奋斗者,也只有保护了奋斗者的利益,才能让组织拥有不断向前的活力。
l 赋予前端员工“拉”的能力,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当一个组织的前端压力传递不到后端的时候,这个组织已经非常危险。”一线员工是直面竞争对手和客户压力的人,是最需要技术、资金、政策支持的人,也是资源紧缺时最焦灼的人。但是,有时这些呼唤资源的声音传到后端的机关部门时,却一层层在衰减,甚至彻底消失。机关人员常常报喜不报忧,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前端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华为赋予了前端人员主动“拉”的权利,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员工直接向机关呼叫资源。《华为管理之道》中解读的第一个高频词汇就是“一线呼唤炮火”,书中有三个典型例子:
称谓的改变;
在一些公司,机关人员的头衔和正式化程度较高,比如董长、总裁、总监等等,而一线人员正式化程度较低,比如专员、协调员、主管等等。但华为却与之不同,一线人员的称谓正式化程度普遍比较高,二线人员的反倒普遍偏低。
流程变革的方向;
在一些企业,流程变革是由上到下的,从集团总部推行到一线,这样的变革推行速度慢,周期也长。而华为是让最需要变革的业务一线来召集变革,以一线为中心展开变革。变革的同时,也可看清并清除无用的流程、去除不出力的岗位,从而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行。
关于赋能;
华为的业务遍布全球,每年连通一线和后端的越洋电话会议大概有1700万个,而华为赋予了一线低职级员工“呼唤”高职级干部的权利,只要是在电话会议中提出需求、得出的结论,都将被遵照执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