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育新机 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擘画中国经济新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万鹏、任一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关于中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哪些最新部署?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此次参加经济界别联组会有何深意
——直面挑战 传递信心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来看望全国政协经济界的委员,参加联组讨论,感到十分高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员、副教授周跃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面挑战、传递信心。过去的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之复杂严峻,为改革开放以来之罕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庞大的市场主体和各类专业化人才,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中等收入群体。因此,不管我们面对多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都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应当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把直面挑战、传递信心这两层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二是工业体系、内需、投资等优势: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14亿人口形成了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制度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洪向华对记者说,这次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够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为什么没有变等问题,释放了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如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联组会上,王一鸣、刘旗、刘永好、胡晓炼、杨成长等5位委员,围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民营企业化危为机、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以新视角制定“十四五”规划等作了发言。
针对新就业形态这一话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汉平谈到,新就业形态扩大了就业渠道,但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新就业形态将迅猛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及传统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就变得格外重要。
周跃辉表示,新就业形态来自“新产业形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也催生和推动了不少新的产业形态。比如,像线上课堂、网上办公、远程医疗、信息传输、农村电商、数据分析等新业态成长迅猛,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逆势成长的新增长点,打开了一扇新的“业态之窗”。新的产业形态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由此引导劳动力向这些领域流动,形成新的“劳动力容器”。这些新的“劳动力容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此我们可称之为新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可能会面临劳动者法律保障、劳动者报酬定价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接下来通过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和解决。
“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出现的崭新就业形态,它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强大生命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永胜认为,我们应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支持各种新就业形态,促进经济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就业形态,理性对待它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妥善加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以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对新就业形态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辩证看待,持宽容态度,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促进发展、不断完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