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20-6-16 06:26:21

“绿进沙退”看榆林

       来源:人民网
       从空中俯瞰,毛乌素沙地横亘陕蒙,穿越长城。
  毛乌素本不是沙地。史料记载,唐代以前这里曾是茫茫草原,绿树成荫,水草丰美。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生态恶化,榆林成了“广长几千里,皆流沙”,从草原演变成了沙地。
  如今,行走在毛乌素,林木葱茏,绿色是主色调,仿佛置身于森林中。难以想象,70年前这里曾黄风肆虐,沙丘绵延。
  在与沙漠抗争的70年中,毛乌素人用勤劳和智慧固沙换绿。这片拥有1200年“沙龄”的毛乌素沙地究竟是如何变绿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与沙抗争——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上世纪60年代,榆林沙区群众生活艰难,“三番五种九不收”,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对当时的情形印象深刻。
  “塞上明珠”榆林城,被漫及城头的黄沙包围成一座“孤岛”。荒山秃岭,郊外是寸草不生的流沙。沙漠吞噬农田,沙漠威胁生命,沙漠成了榆林生存发展最险恶的对手。
  逆转“生命禁区”,是榆林几代人的绿色梦想。
  “治理沙漠得先认识沙漠、解读沙漠。治沙是个系统性工作,种什么树、怎么种,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后总结出的经验。”石长春感慨。
  老百姓“见沙怕”“见沙愁”,这难题该怎么破解?
  我们见到了席永翠,她是榆林治沙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女子民兵治沙连是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这里发生过的感人故事,榆林人耳熟能详。
  席永翠在沙漠里扎下了根,从班长、排长做到指导员,她与风沙打了多年的“游击战”。
  “在望不到尽头的荒沙里挖马槽井、背树苗、盖柳笆庵子。”席永翠回忆说,姑娘们靠着一把铁锨两只手,开始了与沙漠的搏斗。
  “三十里黄沙满天吹,七十里路程到连队,半个月种树十五回,连队四年咱不后悔。”这调调她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从开始治沙时的4425亩沙地,到现在的14425亩林地,“席永翠们”用青春和汗水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治沙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从2012年起,席永翠的侄孙女席彩娥成为第14任女子治沙连连长。
  如今的女子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人来这里参观学习。传承前辈的治沙精神,是席彩娥作为新一代“治沙人”的重要使命。
  “与姑奶奶那时候治沙相比,现在其实一点也不苦。我要做的就是继续保护好我们的治沙成果,同时把治沙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70年来,无数的治沙人植绿沙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如今,毛乌素沙地治理初见成效: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年扬尘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以前每年30几次的沙尘暴不再发生;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红枣经济林170万亩,构建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这些数据,就是一部榆林70年的治沙史。
  2019年11月,榆林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完美蜕变。
  科学实践——
  从“防沙治沙”到“科学用沙”
  张应龙站在林地的瞭望台上,环顾四周,林木正绿。18年来,这片地处毛乌素腹地的沙地在他的坚守下,不断发生着改变。
  返乡伊始,这个皮肤黝黑的朴实汉子脑中就紧绷着一根弦:治沙造林光凭蛮干不行,得依靠科学技术。
  张应龙脑子活络,曾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让他有着与传统做法截然不同的治沙逻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还得发动全社会参与进来”。
  2004年,张应龙发起成立了“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希望通过协会公益性的号召,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以协会为纽带,他争取到各类投资和捐助,并发展了1000多名协会会员参与到造林事业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是毛乌素生态试验站的首席专家,在他的影响下,张应龙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了科学治沙的专家。
  “治沙的核心就是保水。管得住沙、保得住水,树木成活率就高。”
  张应龙先后与中科院地理所、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以及国外的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等课题,在他所承包的荒沙区进行开发研究。
  张应龙种树有妙招,“不浇水”也能活。他的妙招来源于土壤专家邵明安的科学研究。“我的研究领域是土壤科学,张应龙把我的科学研究应用并实践。”
  扎根黄土高原,邵明安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了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密码”。“其实核心就是通过保持植被生长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平衡,保水减少蒸发量”。正是这一项技术,为张应龙造林解决了关键一环。
  “我俩的关系亦师亦友。我跟着邵老师学了15年,是他的大弟子!”张应龙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体会科学在改变生态过程中的乐趣。”
  “科学研究+实践”所碰撞出的火花,给毛乌素沙地铺上了绿色。通过多年的努力,张应龙承包的42.8万亩荒沙变成了森林、牧场和良田。
  如今,毛乌素4.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虽然已经被控制和改善,但还有亟待提高的地方,石长春对这里的治沙现状始终保有清醒的认识。“目前,沙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人工植被群落结构急需人为调整干预,生态系统稳定性还有待提升。”咬住治沙的这股劲儿,不能松。
  和谐共生——
  从“陕北穷山沟”到“风景似江南”
  绿进沙退生态好,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最有代表性。“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曾经的高西沟贫穷落后,自然环境恶劣。
  我们见到了高锦仁。他是当年治山、治沟的“闯将”。

zj66 发表于 2020-6-16 06:26: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绿进沙退”看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