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打造国内一流水平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由劳模(工匠)领衔、员工广泛参与,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展示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开展业务培训、难点攻关等,带动员工同成长、共进步、学劳模的实训基地。中交集团历来重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已评选表彰了两批共19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推动公司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竞争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公局集团4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获得中交集团认定。
在中交一公局二公司,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秉承“做特大桥梁建设领先者”的信念,怀揣“新技术应用领头羊”的梦想,在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李响的带领下,从项目建设的技术需求出发,砥砺前行、刻苦攻关,零壹创新工作室成功突破了节段梁“普遍安装精度低”的瓶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诸多空白并获得了中国专利奖,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职工创新成果资金支持。
毫米成就万米
创新工作室的雏形源于乐清湾1号桥,项目所在地乐清湾是我国强潮海湾之一,且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汹涌翻滚的浪潮、呼啸而来的台风,时刻向这群年轻人发出示威与挑衅,同时项目节段梁的预制、架设“毫米级”的精度要求,给这群年轻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克服困难,超越标准成了他们心中必胜的目标。
“兄弟们,想不想搞一个空中球场呀?”总工李响在职工大会上问道大家,大家听了都一脸茫然。原来,乐清湾主桥边跨长85米,由两边向中间分别逐节段拼接直至合龙,整个施工过程就相当于将两个“大钢筋混凝土篮球场”在空中完成对接,而且对接精度必须控制在“毫米级”。
大桥主跨为150米,梁高从3.6米变化到9米。每一榀节段梁相当于一层楼,甚至个别节段相当于两层楼高,建成后相当于“一座躺在海上的大厦”。“大厦的每一层都是不规则的,而这个庞然大物最终的安装误差不能超过20毫米,这绝对是史无前例。”李响在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并授牌时说道,“我们创新工作室就是为了攻克特大桥施工技术难题和推动BIM技术应用而生,保障乐清湾大桥的节段梁拼装精度就是我们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
乐清湾大桥节段梁施工
为实现这一目标,创新工作室并积极引用液压模板、无垫片节段梁安装等新设备和技术,不断改良施工工艺。一项项精度控制措施投入施工,一条条工艺改良建议付诸实践,使模板调整精度达到0.5毫米,使钢绞线在张拉时整体线形更可控,保证了节段之间管道连接的顺直,解决了普通架桥机监控系统针对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全方位提升了节段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在创新工作室全体技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节段梁在不使用调节垫片情况下,成功完成了140次合龙,且合龙精度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一榀榀运出预制场的节段梁就像艺术品一样精致,全桥拼装“毫米级”精度也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BIM化身“智慧眼”保安全
2016年9月,中国公路学会举办的“BIM在交通领域推广与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作为国内BIM前沿技术应用的代表,来自零壹创新工作室的BIM技术负责人分享了经验,好评如潮。更可喜的是,2016年底,创新工作室凭借BIM多维度信息协同管理成果荣获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一项项荣誉激励着创新工作室对BIM技术不断深入开发的热情,开发成果也日益凸显,还在持续创造着奇迹。
创新工作室阶段性成果展示
“大项目工种多、人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对安全教育全覆盖提出了挑战,这一直是项目安全管控的难点,更是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痛点。这将是创新工作室将要攻克的另一项难题。”创新工作室入驻北口后,李响在首次会上说。
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调研,创新工作室提出将BIM和GIS有机结合的信息化监控方案,通过在产业工人手机上安装APP,实现实时定位,活动区域划分和活动路线记录,相关信息直接同BIM云平台关联,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APP查阅相关信息。管理人员凭借洞察一切的“千里眼”,可以精准地约束工人在区域内的活动,监控督导产业工人安全技术交底无死角。
随着创新工作室成员的不断迭代升级,“千里眼”逐渐升级为“智慧眼”。现场作业人员到了新的区域,“智慧眼”根据设定识别该区域的安全风险,将对应的安全技术交底材料推送到作业人员的手机上,只有接受过“智慧眼”交底的作业人员,门禁系统才会放行,否则管理人员手机就会报警。“智慧眼”铁面无私、精准识别、及时反应给项目管理人员送上了一剂缓解头痛的良方。
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自成立培养了特大桥施工和BIM技术的学术带头人2名、技术骨干20余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奖40余项,在特大桥建设和BIM技术应用上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零壹”创新工作室经历了从无到有,精心培育的过程,最终在特大桥施工技术上实现了国内一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