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打工诗歌的精神价值
打工诗歌不仅彰显一个群体的特质,也印证着这个群体在时代中的变化发展。叶延滨说,打工文学让中国乃至世界都听到了来自底层的声音,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文学与才智使他们完成了从工人到诗人的身份转换,甚至命运转折,拥有了生存之外更高的自我认知,获得了敢于为自我发声的话语权。对于劳动者进行诗歌写作的身份问题,张清华认为好的写作者实际保有着一种知识分子的身份,承担着相应的文化责任。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总体倾向性,当“先锋文学”逐渐弱化,来自民间的或者所谓“草根文学”就会形成文化现象,以高昂的群体性声音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要使这种声音能够被大众接受与认可,能够持续引起关注,写作的有效性就要升级。他认为,作为一个打工者发出了声音,这本身很重要。但是所有写作者都不会满足于社会伦理意义上的有效性,作者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写作身份,确立自己的“知识分子性”,知识分子的身份意味着他们不仅仅为自己抒怀,还要为群体发声,更要对整个社会有广阔的关怀和深切的认知,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写作的意义。
打工诗歌以一种私密的同感引起了打工群体的共鸣,从而引发了“规模化”的写作,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声音。评论家王士强谈到,打工诗歌的出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转型期的中国生活,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性,但同质化倾向的写作也随之而来。
诗人林馥娜表示,导致同质化倾向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如书写苦难所获得的道德感,外界关注的目光,国际出版倾向无形中也是一种鼓励。打工诗歌属于现代主义的写作范畴,新一代的打工者在知识层面和主体意识上也有所加强,可以看到有不少具有审美理性的诗歌出现,呈现了打工诗歌的多元性。无论何种诗派的写作,都应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才能呈现出它的精神价值,而不单单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打工诗歌要铭刻历史进程,印证时代脚步
打工诗歌中能看到时代的泪水,甚至历史的苦难。这样一种个体生存的真实书写首先具有见证的意义。何言宏说,“对自身和阶层命运的关注、表达、思考已经初步形成了这个群体的精神立场,未来应该以这样的立场去更广阔地关注打工生活之外的历史以及人类发展。”他提到,打工诗歌的发展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打工文化,如出版物、音像、印刷制品等,都能够体现工人劳动者的情怀、理想与追求。
对文学性、经典性的追求,也是打工诗人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诗人蓝紫表示,生命的体验决定了诗歌的品质,语言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自己一直对诗歌语言有不停的挖掘和探索。诗人卢卫平谈到,虽然现在打工文学已经获得了群体性声音与认同,但仍然很难进入到掌握足够话语权的作家或评论家的研究范围内,这也是很多人想摆脱打工诗人身份的重要原因。
评论家周瓒认为,仅仅将打工诗歌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来研究,或者作为对一个群体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打工诗歌放在整个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当中,打破固定文学范围的局限性,把这一个诗歌写作的群体跟其他的文类,如小说、散文、思想史的发展连在一起讨论,才能真正挖掘打工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据主办方介绍,“我们的声音 · 诗歌进工厂”朗诵活动还将在深圳等地陆续展开,倡扬打工诗歌回归生活、关注社会,为自我抒怀、为时代发声的现实主义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