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彩云般绚丽 发表于 2020-7-18 10:01:11

打工妹的文学梦

打工妹屠瑞,原本生活在南漳县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打工潮起,她来到襄阳。闲下来时,屠瑞最开心的事就是看书报杂志。阅读,既让她获得了轻松和快乐,也开阔了她的眼界。从报纸杂志上,她知道了南漳有两个女作家,一个叫赵丽,一个叫杨惠玲,她们的小说写得都很棒。后来,她发现襄阳还有好多好多女作家:蒋方舟、另维、王建琳、楚林、惠敏、严榕、周春兰……一个个都让她羡慕不已。慢慢地,她有了一个梦,一个当作家的梦。

刚把家安在鱼梁洲上的时候,她在房屋旁边种了一小片绿豆。起初,绿豆长势很好。不料一夜狂风暴雨,把她的数月心血揉成一片狼藉。原本打算把丰收果实分给亲戚们的许诺落空了,亲戚们却认为她是舍不得。屠瑞只好从超市买回绿豆,一袋袋分装,再一袋袋送出去。她觉得这次经历很有意思,就写成散文《都是绿豆惹的祸》,刊登在《襄樊广播电视报》上。首秀让屠瑞信心大增,从此后,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爬格子上。

屠瑞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大概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屠瑞笔下的芸芸众生,多是在基层打拼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表演的舞台,也多在街头巷尾、城乡接合部、建筑工地和小店铺等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屠瑞就凭借这些小人物和小舞台,绘制出一幅当下小老百姓的世俗风情画。

屠瑞无意塑造高大上的弄潮儿形象,也无意反映商海大潮的波澜壮阔,她只是以一个小女子的直觉,像拉家常一样讲一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不炫弄技巧,也不追逐新潮,就这么平平实实地诉说着。读这样的作品,反倒让我们感到作者的真诚以及生活的真实。这些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图景,虽不能代表社会主流,但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们精神的某些缺失。

屠瑞有过种种打工的体验,接触了太多的小人物,因此,她对小人物的了解和理解,也就和浮在上层的作家不一样。她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直击小人物的心灵。《无声电话》写了一个并不和谐的家庭,老两口有矛盾,小两口也有矛盾,老两口和小两口之间更是矛盾重重。老太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排队听讲座,免费领回一把面条或者两个鸡蛋。老头子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搅得鸡犬不宁。儿子玩着他的“王者荣耀”,痴迷得不能自拔。儿媳妇一天到晚摁手机,忙着在朋友圈点赞。但屠瑞并没有把眼光停留在“戏”的热闹上,她通过“无声电话”这根线,顺藤摸瓜,捋出了“戏”后的门道。老头子爱发火,看似无理取闹,实则另有苦衷:他一天到晚孤零零地呆在家里,连吵架都找不到对手,是寂寞激起了他的无名火;老太婆不愿呆在家里,也有她的理由,她是因为没有孙子而闲得发慌。儿媳妇没有要孩子,也有难言之隐:“我半夜起来上厕所,他(丈夫)还在打游戏,早上我起床上班,他刚刚入睡,节假日就更不用说了,不分昼夜。”儿子呢,更有一肚子委屈:小时候,父母光想着挣钱,把他一个人丢在家里,老做恶梦,只有坐在网吧里才有安全感。那时他就想,以后长大了,一定不生孩子。正如一首歌所唱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小人物身上一些简单的事,我们可别简单地看,许多简单的事的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要解开这些“小疙瘩”和“一团麻”,绝非一件简单的事。

留守老人和老人婚姻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屠瑞的小说中,有几篇都涉及到这个问题。《院落里的黄昏》中的留守老汉苗清明,本来住在乡下,自由自在。但是,他的儿子在深圳上班,每次儿媳妇和孙子去深圳,他就得从乡下进城,替儿子、儿媳妇照看屋子。老汉本来有一个心仪的对象,但老太婆的儿子却一万个反对:“啥?再找一个?知道什么岁数了吧?现在不缺你吃,不缺你喝,好生养老吧,这事儿,想都别想!”儿女反对,老人们只好各守黄昏。比留守老汉苗清明更苦的是留守老太“慧芳妈”。她的儿子远在国外,因此,苗清明也成了她的羡慕对象:“你们三代人虽然分三个地方住,但每年还能见几次,我儿子出国了,一年都难见一次,每次生活费倒是如数寄来,就是不见人……”“慧芳妈”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多打电话,能多听到手机响,但是,她的手机就是老不响。读到这里,会让人觉得鼻子酸酸的。世上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母儿女情。儿女大了,有出息了,有的还出了国,没想到的是,父母亲不光见儿女很难,连听一声电话问候也成了奢望,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留守老人的酸楚。恐怕不只是他们个人的酸楚吧!

屠瑞小说多写小人物的艰辛,但她并不把笔触停留于此,她注意发现并表现小人物内心的光明。作为小老百姓,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左右和无力改变的,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心中的阳光。正是这些梦想和阳光,支撑着他们,也支撑着这个社会。《两个女人》中的房东大娘,以鲜明的态度对待租用她家房屋的男女,关系正常的,她热情相助,要借晾衣竿给晾衣竿,要借冰箱给冰箱;一旦发现有猫腻,她立即改变了态度,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开标致车的壮汉》里的壮汉,毫不惭愧地吃别人没怎么吃的饭菜,导致饭店主人的厌恶,没想到壮汉看到柜台边的寻人启事后,却立即拿出两张百元钞票,轻轻地压在寻人启事的牌子下面:“给那对寻孩子的夫妻吧,只要不放弃,总会找到的。”《生活没有教科书》里的青年男女,为了生活,为了爱情,东奔西闯,吃了不少苦头,差点被开赌馆的老板拉下水,又差一点中了传销的圈套,但是,他们在挫折中一步步积累经验,认识到“生活没有教科书”,逐渐地成熟起来,感觉到“窗外,金风不燥,细雨正好”。

把短篇小说拉长不难,能把短篇小说控制在几千字内并且写好,却需要一些功夫。屠瑞的短篇都不长,除三四篇超过万字外,其他都是三五千字,有的只有二千余字。我真希望屠瑞能把自己这种写短篇的风格坚持下去。

近日,屠瑞把自己多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结集为《生活没有说明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友们纷纷向她道贺。屠瑞真诚地说:文学的路很长很长,我的圆梦之旅刚刚起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工妹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