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使我与《打工文学》结缘
2009年5月,我参加深圳作协举行的一个座谈会。当时的我,刚开始恢复写作,对深圳文坛还一无所知。轮到我发言时,因平时极少当众说话,很慌张,为了思维不至停顿,索性加快了语速,大致把自己的写作经历说了一遍。哪知我话刚落音,有个略带磁性的声音突然响起。说话的是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的一位编辑。我愣住了,因为我不知道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也不知道这位编辑。
不是《宝安日报》没有名,也不是这位编辑名气不够大,而是我太过孤陋寡闻。深圳的文学期刊杂志,作家名号,我一概不知。与深圳作协联系,都是通过网络查到的电话号码。当时的我,虽然来深圳四年了,却几乎足不出户,是个着着实实的家庭主妇。
对一个女人来讲,当一个家庭主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家庭主妇还对文学无法割舍,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着难以自拔,徒添很多痛苦。我不断地看,不断地琢磨,所以,在曾经的十年当中,虽然没有写稿,但其实并未真正与文学完全隔离。为什么我总是焦虑不安?为什么对人对事总是难抑慈悲?为什么我的枕头底下总是有一本书?是因为我对文学情有独钟,它使我哪怕在世俗中坎坷起伏多年,也保持了我的想像力与普世情怀。我从未怀疑过自己是个有文学情结的人啊。现在居然有人说我不热爱文学,而且这家伙看起来那么年轻,一定是诸事顺利,不知世道艰辛,不知生活中有许多不能承受之重吧。于是,这位编辑的名字就此印入了我的脑海,总期待着有一天跟他说道说道。
再次见到这位编辑,感觉他黑瘦了些,老成了些。上次他让我以为是个普通的文学青年,而现在却由衷地感到,他原来是一个成熟的作家。他很有文艺气质,话不多,一旦开口,就显出他对人的真诚、善良以及对文学的慎重执着。我开始陆续投稿给他,他回复得很快,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从去年到今年,我有一篇散文与四部小说在《打工文学》周刊发表。从我被刊登的作品看来,他看稿是相当仔细的,把一些他认为不妥当的、恐有争议的微小细节都做了润色。我还订阅了《宝安日报》,每周六可以看到《打工文学》周刊,一些作者的名字让我越来越熟悉,甚至有想追捧着阅读下去的热情。通过《打工文学》,我大开眼界,对深圳文坛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打工文学有了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小报纸、大人生。该报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只写打工生活,而是也在试图着力扩大视野,走出自我,提升内在的文学品质。有很多诗歌、散文、小说都是很优秀的作品。《打工文学》为这些热爱文学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打工文学》有一个QQ群。这个群里既有成名作家,比如丁力、厚圃等,也有好多个处于上升期的实力派写手,还有一大批起步不久的年轻作者。群里气氛很活跃,互通信息,相互交流探讨,有时也有小争执,但都是对事不对人,勇敢坦诚地表达个人观点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积极参与、热情写作,为《打工文学》的稿源提供了涓涓细流。
转眼,《打工文学》周刊创办三年时间了。因编辑的一句话,而与《打工文学》结缘的我,在此祝愿《打工文学》越办越出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