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20-7-18 15:39:25

平民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来源:光明日报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进程,是从改革开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过渡的大时代。但是,伟大的时代未必一定产生伟大的文学。当下,严肃文学在其自身的圈子里似乎繁华依旧,但难掩进一步被小众化的尴尬,并不时受种种“内幕”或“事件”的困扰。与此相反,网络文学、动漫、微电影等新兴艺术,则以其趣味性,甚至无厘头大行其道,并借助新的偶像与粉丝文化机制,在市场和读者那里风光无限。
  乱象引发了价值迷惘,它甚至使并不遥远的80年代成为亲历者重返和缅怀的对象。那么,在那个“理想的”80年代与当下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80年代的“迷人”之处,在于其理想主义激情,作为支撑的则是知识分子的主体自信。但较之晚清以来曾经的自信与辉煌,知识分子彼时的主体自信,充其量只能算“五四”余绪的回光返照。大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晚清出发的启蒙传统与重新缔造历史新纪元的豪迈激情的列车,已经基本耗尽其历史惯性。外表的光晕已经难掩内部的裂变。与此同时,世俗生活的意义作为对一元化价值体系的反思结果及策略手段,日益被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群体所接受。“文化寻根”思潮中,作家挟理想主义寻求“规范”之外的文学新变,落脚点却是游戏鬼神、幽默风骚、坚韧与强盛生命力等民间之根。种种情形,标志着来自民间,融汇世俗的平民立场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流。
  平民立场包含着藐视等级规范、向往自由欢乐、看重非理性情感的生命意识,与坚忍务实、保守功利、重经验和生存至上的生存伦理,这两个相互冲突又融合的方面,迥然有别于以形而上的思考、批判或建构的社会责任、理想主义以及超越性价值观等为核心的现代知识分子传统。平民生活及平民立场,其实一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主潮,只是由于缺少自己的代言人而成为“存在的被遗忘”(昆德拉语)。但随着从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平民与知识分子地位的此消彼长,以及后者意识到平民立场在愈合历史创伤与促成社会转型方面功不可没,因此起初多少被知识分子纵容乃至推动(比如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兴起)。但问题在于,平民立场自身缺少自省自律的力量。随着平民积极的生命意识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萎缩,务实生存伦理同时被强化,因此,平民立场一旦与新兴的商品伦理媾和,便在世俗化的民众那里获得了强大的独立意志,对权力、金钱和世俗成功的崇拜和自我异化,结果是极大地动摇了现代以降所形成的道德、理想、信仰等的根基,参与者对此可能始料未及。
  这一情形代表性地体现在大众文化生产上。大众流行文化与源于民间的平民化思潮本是同源共生。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武侠小说,“一无所有”式的摇滚呐喊,“黄土地”式的电影,“戏说”历史或权谋文化(包括小说及影视作品),到新世纪穿越、玄幻、盗墓等网络文学,无不基于民众对生命意识或生存伦理的潜在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缺少了超越的精神向度之后,随着时代发展,平民立场内在的、源于其生命体验的独立、反抗、怀疑、欢乐、坚韧等积极因素逐渐弱化,商业机制通过装点和抽空,使其空心化、模式化、娱乐化,从而沦为大众文化景观和被消费的对象。这一趋势,既发生在文学之内也发生在文学之外。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体现了知识分子想重拾精神守门人的努力,但争论的不了了之,证明这种努力已经力不从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民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